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病因病理 > ,脱发,粉刺,红鼻子,蝶形红斑,口唇湿烂 >
,脱发,粉刺,红鼻子,蝶形红斑,口唇湿烂
脱发,是指头发脱落,临床主要表现为两种症候,一为毛发局限性脱落,二为毛发脱落、数量减少、浓密度变低。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血热生风、气血亏虚或瘀血阻滞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能上荣毛发,逐渐发为脱发。斑秃是一种以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性秃落,局部皮肤正常,无自觉症状为特点的皮肤病,属于脱发的一种。本病往往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后发生,严重者头发全部脱落,甚至累及眉毛、胡须、腋毛及阴毛等。本病以青壮年居多。俗称“鬼剃头”,中医又称“油风”。
症状绝大多数发病在头皮毛发处,少数发生在眉毛、胡须等处。病程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有些可自愈,但可反复。起初为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状脱发,硬币大小或更大,边界清楚,局部皮肤光滑,毛囊口清晰可见。血热生风见脱发突然,进展迅速。多为年轻体壮,伴烦躁不安、失眠;肝肾不足型平素头发焦黄,或兼花白,毛发成片脱落,反复不愈,或有面色萎黄,腰膝酸软;淤血阻络型见头发秃落,日久不生,伴头皮刺痛,面色晦暗,妇女或有月经不调。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粉刺概述粉刺,又名“痤疮”,是指发于颜面或胸背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也可以是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等。本症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一般到15岁左右可逐渐痊愈。本症的主要病位在肺,多由湿热之邪郁阻肌肤,不得透散而导致。
本症早在《内经》中,对其形成就有较详细的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疮”。隋代《诸病源候论》称为本症为“面疤”。清代《医宗金鉴》则称为“肺风粉刺”,《外科大成》又称为“酒刺”。
本症见于临床上的青春痘、痤疮等。
常见病因及症状(l)肺热:颜面部有粟米大小的丘疹,与毛囊一致,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皮疹多在鼻周围,亦可见于前额,或有黑头粉刺,轻微痒感,常伴有口鼻干燥,大便干,舌质微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等全身症状。
(2)胃热:颜面部散在毛囊性丘疹,形如粟米大小,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亦可有黑头粉刺,口周多见,亦可见于前胸后背,面部油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常伴有多食善饥,口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沉滑而有力等全身症状。
(3)血热:颜面及两颊散在潮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皮疹以口鼻周围及两眉间居多,面部常有毛细血管扩张,情绪激动或遇热时面部明显潮红,有灼热感,妇女在月经前后皮疹增多,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尖红苔薄,脉细滑数。
(4)毒热:面部有散在丘疹,多为米粒大小,顶端常有小脓疮,或周围有轻度发红,自觉肿胀疼痛,脓疱此起彼伏,消退后皮肤表面可遗留凹陷性小瘢痕,形如橘皮。胸背部多受累。大便秘结,数日不行,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或数。
(5)湿毒血瘀;面部及胸背部有米粒大丘疹,亦可发生黄豆大或樱桃大之结节或囊肿,皮肤表面高低不平.重者成脓疱,局部红肿疼痛,颜面皮肤油脂分泌旺盛,胸背常有同样损害,并常伴有头痛,身热。舌质黯红,苔黄或白,脉缓或沉涩等全身症状。
病情分析与鉴别(1)肺热粉刺,胃热粉刺与血热粉刺:三者均属热证,但前二者为气分热,后者为血分热。前二者皮疹表现基本一致。但肺热粉刺以鼻周多见,胃热粉刺以口周多见,另外二者病因病机与兼症亦不同,肺热粉刺多因肺经有热,加之外受风邪,使肺热郁积肌肤不得宣泄而致,故有口鼻干燥,苔薄肿浮等症。而胃热粉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使阳明热结,脾胃积热,郁于肌肤所致,常有多食,口臭,恶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燥结等症状。血热粉刺多因情志内伤,气分郁滞,郁久化热,热伏营血而发。以颜面散在红丘疹,口鼻周围及两眉间多见,面颊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面部潮红为鉴别要点。
(2)毒热粉刺与湿毒血瘀粉刺:二者均与感受邪毒有关,但毒热粉刺以毒热为主,多因肺胃蕴热上蒸,复感外界毒邪,致使毒热互结,蕴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以面部散在丘疹和小脓疱为主,周围常有红晕,自觉疼痛,严重时可红热肿痛,伴有发热,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为鉴别要点。湿毒血瘀粉刺多因素体蕴湿,郁于肌肤,复感外界毒邪,湿毒凝聚,阻滞经络而成,除丘疹,脓疮外,常以结节囊肿为主,皮肤出油较多,治愈后常留有疤痕。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红鼻子概述红鼻子是指鼻子表面皮肤发红,或鼻子周围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甚至严重时鼻子肥大,顶端形成结节的症状。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因为素食肥甘厚味,或好食辛温之品导致肺胃积热,日久热毒积滞,搏结于鼻部而成。
本症俗称“酒渣鼻”,在《疡医大全》中称作“赤鼻”。
本证在现代医学中常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毛囊虫感染,精神刺激等诱因导致的疾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1)肺胃积热:亦即红斑型。鼻部潮红,有的累及两颊、前额,初期为暂时性,寒冷刺激或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情绪刺激时有红斑,日久不退,表面光滑,伴有毛细血管扩张,鼻尖部毛囊口扩大,伴有苔薄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2)湿热蕴结:相当于丘疹型,在红斑上出现散在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或脓疱,可形成结节和囊肿,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形如红丝缠绕,自觉轻微瘙痒,皮色由鲜红变成紫褐色,同时多伴有便干,苔黄舌红,脉滑数等症状。
(3)血瘀热结。相当于鼻赘型,多见于中年以后的男性患者,鼻尖部的丘疹逐渐增大融合,高出皮面,形成高低不平的软结节,皮肤变厚、粗糙,不断发生脓疱,皮肤呈红褐色,鼻部畸形,多有苔薄舌紫,脉弦等症状。
病情分析与鉴别(1)肺胃热结证与湿热蕴结证:两者均是由于邪热上攻导致,肺胃热结证多是由于外感热邪,或因为饮酒、食用辛辣食物等,使邪热上伏于肺,熏蒸鼻端而发病;湿热蕴结证多是由于肺胃积热,外感毒邪导致,前者以鼻部潮红为主要特点,后者以鼻部散在的丘疹或脓疱为主要特点。
(2)血瘀热结证与肺胃热结证、湿热蕴结证:血瘀热结之证多是由于患病日久,气血虚弱,运行不畅,加之外感毒邪,蕴结鼻部而发病,且以鼻部有鼻赘、舌紫或有瘀斑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患本病多年的中年男性患者,肺胃热结证与湿热蕴结证虽然也是热邪上袭,但临床表现没有血瘀热结证严重。容易进行鉴别。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蝶形红斑概述蝶形红斑是指在患者面部以鼻梁为中心,两侧面颊对称性分布的皮损,颜色淡红色或鲜红色,如同一只蝴蝶,故称为蝶形红斑.本病的发生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不足,虚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固,外热入侵,热毒入里,瘀阻脉络,内伤于脏腑,外伤于肌肤而发病。
本症在古代医籍中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的“阴阳毒”、“痹证”、“水肿”、“心悸”等范畴。
本症在临床上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系统型红斑狼疮等疾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1)热毒炽盛:面部蝶形红斑,颜色鲜艳,皮肤紫斑,伴有高热,烦躁口渴,神昏谵语,抽搐,关节肌肉疼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2)阴虚火旺:斑疹颜色黯红,伴有不规则发热或持续性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无力,自汗盗汗,关节肌肉疼痛,舌红苔薄,脉细数。
(3)脾肾阳虚:斑疹颜色黯淡,面色无华,眼睑、下肢浮肿,腰膝痠软,面热肢冷,口干不渴,尿少,舌体淡胖,苔少,脉沉细。
(4)脾虚肝旺:皮肤紫斑,胸胁胀满,饮食减少,头晕头痛,耳鸣失眠,月经不调或闭经,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弦。
(5)气滞血瘀:斑疹颜色晦黯,出现鳞屑、毛囊角质栓,同时出现皮肤萎缩,伴倦怠乏力,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细。
病情分析与鉴别(l)热毒炽盛与阴虚火旺:两者均为热证,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热毒炽盛证主要是由于外感热毒,热邪入里出现面部蝶形红斑,皮肤紫斑,伴有高热、烦躁口渴、神昏抽搐等症状;阴虚火旺主要是由于阳亢阴虚,虚火上攻,出现面部蝴蝶形斑疹,同时出现低热、盗汗等症状。
(2)阴虚火旺与脾肾阳虚:前者属于阴虚火旺,为热症,为阳亢阴虚,虚火上攻,出现面部蝴形斑疹,同时出现低热、盗汗等症状;后者属于阴盛阳虚,为寒症,由于外邪入里或劳倦内伤、久病虚损均可导致脾肾两脏阳气虚衰,不能荣养温煦肌肤,面部蝶形红斑颜色黯淡,面色无华,伴有下肢浮肿,肢冷等症状。
(3)脾肾阳虚与脾虚肝旺:脾肾阳虚由于脾肾阳气虚弱,以斑色黯淡、面色无华、四肢发凉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脾虚肝旺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肝火横逆犯脾,出现面部紫斑,伴有胸胁胀满、饮食减少、头晕耳鸣等症状。
(4)脾虚肝旺与气滞血瘀:脾虚肝旺临床表现为脾气虚弱和肝火旺盛的症状,如饮食减少、乏力和头痛、耳鸣和口苦等;气滞血瘀表现为气机阻滞和血行瘀阻的症状,如倦怠乏力、皮肤晦黯无华、舌质黯红有瘀斑等,虽然出现乏力、皮肤无华等脾虚症状,但是主要是由于气机阻滞引起,而不是由于气血虚弱引起,临床上应当进行详细鉴别。
另外在临床上,蝶型红斑还应当与妊娠斑、雀斑等病症进行鉴别:
黄褐斑:面部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以皮损对称分布,形状大小不定,无自觉症状。
雀斑:鼻面上的一种黄褐色斑点,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妊娠斑:妇女怀孕后,血液中雌激素、孕激素或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等水平增高,使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黑色素增多,常在妊娠早、中期间出现,并逐渐加重至足月,产后会逐渐消失。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
口唇湿烂概述口唇湿烂是指口唇有糜烂的症状,常同时见有口唇肿胀、干燥、裂口、脱屑、结痂等症。本症与医学文献中所记载的“唇风”、“唇疮”、“紧唇”相类似。西医称为慢性唇炎。多因脾胃湿热、血虚风燥所致。
常见病因及症状(1)脾胃湿热:多见于下唇偏重,伴有肿胀和黄色痂皮,或层层鳞屑剥脱,痂脱落后底层光亮色红,其上又不断有新痂形成,可出现裂口有烧灼感触痛,反复不愈,舌红苔薄黄,脉沉弦。
(2)脾胃蕴湿:唇缘肿胀湿烂,其底不红,渗液较多,干后结痂灰白、裂口、脱屑,时轻时重,有微痒痛感。伴脘腹胀满,口淡纳呆。舌胖淡,苔白微腻,脉濡。
(3)气滞血瘀:口唇部皮肤增厚,色黯红,或淡红色,常附着有脱屑,有时表面可有萎缩,面颊鼻背可出现同样斑块,发生在面颊,皮损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细。
(4)血虚风燥:唇缘部湿烂并见圆形皮损,边缘稍隆起,色淡光亮,口内颊黏膜可见有网状白膜,间或发木发痒,无全身症状,舌质红,苔薄,脉濡细。
病情分析与鉴别(1)脾胃湿热口唇湿烂与脾胃蕴湿口唇湿烂:二者均与脾胃蕴湿有关,前者是脾胃有热或嗜食辛辣,温热熏蒸所致,故常带有明显热象,如自觉有烧灼感,触痛,局部损害常发红、表面常结有黄痂,舌红苔黄等。而后者则是脾胃蕴湿不化,多因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所致,多见唇缘部湿烂,肿胀不红,渗液较多,结痂为灰白色,舌胖淡有齿痕,脉濡。
(2)气滞血瘀口唇湿烂与血虚风燥口唇湿烂:二者同为虚证,且均与血分有关。但前者由于气机不畅,血随气结,口唇失于濡养所致,其口唇湿烂的特点是:局部皮肤肥厚并浸润斑块,唇缘部呈黯红色,表面有脱屑裂口或见萎缩,同时面颊鼻背也可有同样皮损。后者则多见于胃阴不足,口唇湿润,又脾虚有湿,遂生此症,其口唇湿烂的特点为:唇缘部色淡光亮,脱屑,口内颊黏膜可见有网状白膜,间或发木发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唇肿概述唇肿是指以唇部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本症好发于秋冬季,其发生与肺、脾、肝有关,主要病因病机为气机不畅,经络不通,日积月累,痰浊内生阻滞经络,渐成肿块。
本症在古代医籍中又被称为“唇风”、“唇疽”等。
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剥脱性唇炎、慢性唇炎、口腔黏膜溃疡等多种疾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l)肝气郁结:口唇肿痛,溃烂,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闷,嗳气,脘腹胀痛,胁痛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或细数。
(2)肺经受热:口唇肿,甚至燥裂、溃烂,热痛,头痛,乏力,胸闷气短,可伴有咽痒、咳嗽、咯痰,苔白或微黄,脉缓或弦滑。
(3)脾失健运:口唇肿痛,溃疡,缠绵不愈,四肢怠倦,痰白量多,胃纳不佳,脘腹胀满,舌体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
病情分析与鉴别(l)肝气郁结证与脾失健运证:两者相比,虽然均是由于气机不畅引起,但前者为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同时血随气结,唇部肿痛,溃疡,并且伴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耳鸣胁痛等症状:后者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出现口唇肿痛,溃疡等,同时伴有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食欲不佳等症状。
(2)肺经受热证与脾失健运证: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肺经受热主要是由于外感热邪之毒,流窜经络,导致口唇肿痛,溃烂,同时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外感症状;而脾失健运的临床表现除口唇的局部症状之外,伴有脾胃症状,而没有外感发热等症状。
(3)肝气郁结证与肺经受热证:肝气郁结之证在病起初期表现为口唇肿痛,并且伴有耳鸣、胸闷嗳气、口苦咽干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可以郁而化热,出现演疡部位热痛、头痛、目赤等症状,虽然与肺经受热有相似的发热症状,但其他兼证有明显的不同,临床上需要注意鉴别。
同时在临床上还应当注意与下列病症进行鉴别:
茧唇:初起唇缘部有无痛局限性的硬结,形状不一,坚硬疼痛,表面溃疡后,有痂皮覆盖,状如蚕茧,揭去痂皮出血,并有恶臭分泌物。
杨梅唇疳:好发于上唇,初起为丘疹或硬结,四周肿大,破溃后呈紫红色,基底部平坦,病程较短,可以自愈,有过梅毒接触病史。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各位病友:因本人哪家白癜风好治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