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一份作业浅论外感鼻病的辨证与用药

前言:去年李师兄教我一个方法,即列举鼻病的单病因辨证及用药,并说这是姚老曾经布置给他们的作业,我觉得此法甚好,于辨证大有益处,正好加上接触的鼻炎患者也不少,因此结合理论与临床实际,作了一个大概的总结,去年10月作为给培训学员讲课的一个内容,但一直未总结成稿。前阵台风至,闲暇心血来潮,一气将这份作业写完。恩师曹义斌先生曾论小儿鼻病辨治体会,较完备地论述了鼻病的证治,可谓洋洋大观,此篇文章则偏向于外感鼻病的临床细致辨证,小学生的一点临床感悟,谬误之处必多,他日当笑今之所作。

浅论外感鼻病的辨证与用药

由于当今空气污染、受凉、过食生冷及辛辣油腻、外感治疗不及时不合理不彻底等原因,外感鼻病患者逐渐增多,且常常迁延不愈,进入慢性期。

鼻为肺窍,呼吸之第一门户,故而容易受外感六淫之戕害。又为阳明经脉所过,胃肠之寒、热、痰、饮循经脉上犯,可由里及表而致病。倘若外感治疗不及时、不合理、不彻底,又内伤脾胃,表里交攻,邪气独留。又肺脾肾气阳虚则卫气不固,无力逐邪,以至于穷寇不去,伏邪时扰。又或肺胃阴虚,鼻燥枯槁;少阳火烁,鼻渊脑漏;气滞痰阻,内生息肉;邪气深入,旁及四窦;邻近传变,上则耳道(中耳炎)、下则气道(咳嗽、哮喘),中则咽喉(咽喉炎)。

病因辨证

一、实性病因:

风:鼻痒,频繁出现连续性打喷嚏,遇风、柳絮、油烟等刺激性气味时明显,儿童可表现为频繁揉鼻子,常有流鼻涕,或伴有眼睛痒、耳痒、咽喉痒等。常有过敏性鼻炎病史(伏风)。

寒:鼻塞,流清水鼻涕,遇冷时明显,或有打喷嚏,有受寒或进食生冷史。或伴有头紧痛、发热、畏风寒。源于里寒者可表现为吃生冷加重。

湿:持续性鼻塞,闷堵感明显,嗅觉下降,有鼻涕难擤出,擤出少量浑浊粘鼻涕,鼻子发酸、打喷嚏,遇潮湿或秽浊环境加重,有游泳、淋雨、受寒或吃牛奶等肥甘厚腻多等病史。源于表湿者可变现为疲劳,身沉,活动后减轻,手足自温等。源于里湿可表现为口粘,大便粘,苔腻等。

热:鼻塞,流黄鼻涕,鼻子出气觉热,常伴有口干口渴,入睡时出汗。阳明主燥热化,素体阳盛阴亏或阳明有热者,外感后容易燥热化。兼阳明里热者可表现为口干口渴,有口气,怕热,多汗,大便干结或腹泻,大便臭,苔黄。兼少阳有热者可表现为口苦,咽干,咽红,心烦,眼热畏光,目赤,耳痛,耳鸣,头胀等。

火:鼻干痛,鼻内灼热如火,鼻塞,鼻涕带血丝,流鼻血,鼻子红,鼻内或鼻外长疖子。(来源同“热”)

燥:鼻干,咽干或干热如烟熏,甚则咽哑,欲饮水多,饮后舒服,不久复干,对干燥空气敏感。

浊:鼻涕如脓,或白或黄或绿,鼻涕有腥臭异味,或伴有脸油垢腻色暗,头发油,耳油,狐臭等。(多来源于少阳、阳明湿邪久蕴。)

饮:鼻塞与体位相关,平躺后鼻塞立马加重,左侧或右侧躺迅速交替鼻塞。寒饮可表现为鼻涕如水而量多。来源于阳明里饮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吐出水,胃脘痞闷,胃中水响。来源于少阳三焦水饮可表现为小便不利,小腹胀,四肢肿胀,形浮,下肢水肿,舌胖大水滑等。

痰:①湿痰:痰多,或白或黄,或稀或浓,鼻粘膜肥厚,甚至鼻息肉,打呼噜,嗜食肥甘厚腻,肥胖,脉滑。

②燥痰(或闭火):鼻后及鼻咽部觉堵,觉有分泌物,但擤不出鼻涕,咽部有异物,很难吐出,偶尔用力能吐出少量白痰或黄痰(闭火),或伴咽热咽痛(闭火),咽暗红,咽鼓管一侧或两侧牵扯不适,或痛(闭火)。耳闷,觉有东西,甚至耳痛(并发中耳炎)。可缠绵难愈。

二、虚性病因:

气虚:多为脾肺气虚,表现为:平素稍受风寒即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容易感冒,容易疲劳,脸色偏白或黄。

阳虚:多为肾阳虚,卫气出下焦,卫阳不足,易受外寒,或感寒后寒气久伏。表现为:怯寒,容易手脚凉,腰酸腰痛,腰凉,夜尿多等。

血虚:血亏则血脉空虚,易招外风。表现为:脉细,月经量少,掉头发多,容易手脚麻,容易头晕,脸少血色。

阴虚:夜醒咽干口干,饮水不多,形体瘦,易咽干咽哑,舌体瘦,或有剥苔,脉细等。

注:风邪一般来源于表,但可引动内风,而寒、湿、热可来源于表或来源于里,或表里都有,或表里不一。阳明里的寒、湿、热、饮可循经表现于鼻。少阳之火、湿、饮亦可影响鼻。

用药举例

风:①偏寒:荆芥穗、防风、羌活、麻黄、苏叶、苍耳子。(川芎茶调散)

②偏热:薄荷、桑叶、菊花、蝉蜕、僵蚕、连翘。

寒:麻黄、细辛、白芷、苏叶、羌活、辛夷花。里寒可用生姜、干姜、砂仁。

湿:藿香、防风、白芷、秦艽、苍耳子、石菖蒲、滑石、通草。里湿可用茯苓、白术、苍术、厚朴、陈皮、白豆蔻等。

热:葛根、黄芩、黄连、石膏。阳明里热结加大黄。少阳热可用野菊花、苦丁茶、黄芩、龙胆草、山栀子等。

火:葛根芩连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茅根、紫花地丁等。

燥:桑叶、菊花、薄荷、沙参、玉竹、梨皮、蔗汁。

浊:①湿浊:藿香、佩兰、土茯苓、荷叶、蚕沙、败酱草。

②痰浊:鱼腥草、鱼脑石、胆南星、冬瓜子、皂荚子。

饮:①寒饮:细辛、生姜、桂枝。胃中水饮可用姜半夏、茯苓、干姜。少阳三焦里有水饮可用茯苓、桂枝、白术、泽泻、猪苓等。

②热饮:防己。茯苓皮(平和)

痰:①湿痰:参考温胆汤。痰热参考清气化痰丸,寒痰参考三子养亲汤、瓜蒌薤白半夏之类。

②燥痰:枇杷叶、浙贝母、桔梗、天花粉、鱼腥草、沙参、冬瓜子、瓜蒌皮、鲜竹沥。燥痰闭火可加桑叶、连翘、薄荷、枯芩。

气虚:参考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之类,甚者加白参、林下参、红参。

阳虚:麻黄附子细辛汤,肾阳虚明显加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杜仲之类。脾阳虚参考理中汤合桂枝汤。上焦阳虚参考甘草干姜汤、保元汤、参附汤。

血亏:四物汤加鸡血藤之类。治风除了祛风外,还应注意阴血亏、气虚等。阴血亏易受风,阴血亏亦可生风,可养血配合息风敛阴药,如乌梅、蝉蜕、僵蚕、白蒺藜之类;血热亦可生风,参考凉血清血热之品,如生地、玄参、白薇、丹皮、赤芍、水牛角等,即“治风先治血”之意。

阴虚:肺胃阴虚参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肺肾阴虚参考百合固金汤;若兼有燥邪参考清燥救肺汤。心阴虚参考炙甘草汤。

浅见与体会:

①急性鼻炎初期一般以风寒多见,逐渐风寒郁热,最后变成风热型鼻炎。小儿饮食肥甘厚腻容易夹痰湿,中年男性饮酒吃肉多,容易湿热化燥热,女性因阴血不足,也容易燥热化,但一个本实,一个本虚。

②慢性鼻炎与感冒治疗不及时、不合理、不彻底,以及体质偏虚,饮食不注意等有关。实性的多为湿热痰流连,虚性的多为气虚夹风寒,本虚标实的多见,注意攻补的比例及治疗先后顺序。

③过敏性鼻炎多为感冒后伏风,每到固定季节及遇冷风、刺激性气味等发作,一般都有虚,气虚多见,其次是阳虚、血虚、阴虚。

④辨邪气有时需要分清楚是单纯表邪还是邪气来源于里。临床常常表里相兼,且有的在表之邪气性质不一样,或表里邪气性质不一样,前者如:表有风寒湿兼有火热(葛根芩连加藿香、防风、白芷、佩兰),后者如:表有风湿热夹痰,里有脾虚夹寒(葛根芩连加藿香、胆南星、鱼腥草、薄荷、鱼脑石、党参、白术、干姜),这些多病因、多病位杂合的类型在临床上并不罕见。

⑤注意问清疾病的来源,交代好护理,以控制疾病的来源,好的护理非常关键!

后言:在疾病面前,医生永远是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沧浪草堂郭明强









































中科让您寒假告别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dwh/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