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集电视纪录片锡伯族解说词九十

十五集电视纪录片《锡伯族》

由贺灵和佟克力合作撰写的十五集电视记录片《锡伯族》(脚本)问世。这是他俩研究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成果。是焦建成拍摄锡伯族西迁历史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西迁》之后的一个大力作,也是《大西迁》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片,值得庆贺。期待该片以翔实的资料,制作精良,生动,亲切,尽早和观众见面。

第九集

文学艺术筑精神

视频:锡伯族男女青年在田间地头、在婚礼打丁巴场合、在由田间回村的马车上、在舞台上男女对歌唱民歌的场面。

图片:部分锡伯文、汉文民歌出版物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是个爱好文学的民族,尤其是民间文学在其生活中处处有所表现。锡伯族的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大类。民间文学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而书面文学也发端于清代,它与本民族民间文学难分难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说民间文学孕育了书面文学。到了近现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民间文学贯穿于锡伯族的整个历史。书面文学产生之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里,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笑话、格言等民间文学形式,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产品。民间文学的传播方式都以代代口口相传的方式遗存于民间,并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经各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修饰和增补,使之不断完善,并不断赋予民族特色。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民歌是最有特色的民间口头作品,是民间歌谣的简称,锡伯语称做“伊尔根舞春”。锡伯族民歌产生和演唱的场合主要在劳动休息场合、收工乘车回村途中、婚礼“打丁巴”场合、聚众娱乐场合等。很多民歌都是即兴创作,在即兴创作演唱中优存劣汰,一些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内容诙谐、富有生活气息、口语色彩浓厚的作品,都会被人们永久记忆,代代流传,成为人人喜闻爱唱的民歌。锡伯族民歌内容丰富,可分为以下几类:叙事歌、萨满歌、习俗歌、田野歌、情歌、格言歌、新民歌等。而且每一首民歌都要注重押韵,有的押头韵,有的押尾韵。

视频:锡伯族男女民间艺人演唱各类民歌的不同场合画面。

图片:锡伯文叙事歌等各类民歌的锡伯文图卷。

解说词:在锡伯族民歌中,叙事歌的历史比较长,目前在民间流传的有五部,即《叶琪娜》《拉西贤图之歌》《三国之歌》《过五关曲》《海兰格格》。《叶琪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锡伯族渔猎生活的叙事歌。歌中叙述了一对农家夫妇被生活所迫,离开家园来到大河畔,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捕获了各种鱼类和野味,使生活有了好转。整个诗歌口语色彩浓厚,唱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拉西贤图之歌》唱的是18世纪末期一位名叫拉西贤图的锡伯族独生子,苦口婆心说服领催等八旗官员和自己年迈的父母,参加披甲,应命赴新疆南疆换防卡伦台站的故事。《三国之歌》和《过五关曲》是用诗歌形式唱叙《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的著名故事内容,是锡伯族关帝崇拜的产物。《海兰格格》是一部反映男女爱情故事的叙事歌。长期以来,这些叙事歌一直被锡伯民众代代传唱,民间艺人又把它们记录成文字,配成曲子,被人们不停地传抄和传唱。

视频:在舞台上艺人跳萨满舞、唱萨满歌的画面。

图片:锡伯萨满跳萨满舞、唱神歌的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自古信仰萨满教。锡伯萨满从事萨满活动,都要以跳萨满舞、唱萨满歌的形式进行。萨满举行的活动主要有为人跳神治病、为消除牛录天灾跳神、为丰收年跳神、每年八月十五为萨满神像神具洗尘跳神等。在跳神时,配合神舞都要唱祷萨满神歌。萨满歌不仅是萨满从事各种活动时吟唱,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和演唱。在群众中流传的萨满歌,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也是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之一。

萨满歌从侧面反映了锡伯族的文化、历史,在歌词中夹杂着许多古老的语词,因此,它们在研究锡伯族文化、历史以及萨满教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锡伯族民间和国外回流的如《祈告祝赞祷告神歌》《治病时送巫尔虎神歌》《萨满场院书》《萨满神奇之谕》以及《霍里霍里霍里索》《阿尔坦库里》《巫亚拉伊爷》《敦布尔敦布尔》《阿尔孙多罗》《托次别玖别》《霍伯里格霍伯里》《亚嘎伊格》《索岳尔塔》《亚布塔尼》等萨满歌以及延伸形态歌,都是在民间长期口头流传后,才被人们记录成文字形式的,尤其是《霍里霍里霍里索》《阿尔坦库里》《巫亚拉伊爷》等萨满延伸形态——相通、尔琪、斗琪歌等,在锡伯族民间流传了较长时间,有的被移植成现代新民歌。

视频:锡伯族婚礼上母亲给女儿唱《金纽扣》、媒婆和来客之间对唱婚礼歌、在田间男女劳作者唱田野歌和情歌的场面。

图片:各类锡伯文民歌图卷。

解说词:在锡伯族民间传唱的民歌中,习俗歌、田野歌、情歌、格言歌和新民歌,形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数量最多。习俗歌反映了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娱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嫁女歌》《说亲歌》《哭嫁歌》《金纽扣》《送新娘》《迎新娘》《婚礼喜筵歌》等,劳动方面有《拉煤歌》等,娱乐方面有《叼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妈歌》等,还有《元宵歌》《上梁歌》《抓嘎拉哈歌》《狩猎歌》《岁数歌》等。其中《金纽扣》的劝嫁歌多年来谱成曲子,在东西北锡伯族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人人都会演唱的习俗歌。

田野歌也叫“街头歌”,锡伯语称做“塔拉依舞春”。其数量和流传性仅次于情歌,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都会咏唱几首,尤其是在青壮年中普及最广。田野歌都是即兴创作,咏唱的对象包罗万象,从田地到天上,从人类到禽兽,水火到风雨都是编唱对象,唱出来的歌词都朗朗上口。其中有抒情歌,也有即事、咏物歌。

情歌锡伯语叫做“布也宁舞春”,它在锡伯族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数量多,流传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不仅青壮年爱唱,老年人也喜闻爱唱。锡伯族的情歌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多为四句成首,前两句通常是以比拟的手法谈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后两句叙说人情事理,抒发男女间的爱情。情歌的韵律,基本上不押脚韵,而是注重头韵。由于注重头韵,有些诗句出现了兴句和正句在内容上毫无相关的现象。但不是很普遍。锡伯族的情歌,可以分为诉情歌、相爱歌、求爱歌、苦情歌、探情歌、会面歌、定情歌、离别歌、相思歌、忧愁歌、断情歌、挑逗歌、徘徊歌、规劝歌等。

格言歌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反映人生哲理、人情世故的民歌形式,具有劝导性、讽刺意义和叙事特点,表现形式与情歌同。

新民歌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讴歌新时代,歌颂党和祖国,歌唱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民歌。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虽拼死拼活地劳动,也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非常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锡伯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旧对比,倍觉党的温暖、祖国的恩情和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英明、伟大。

视频:在各种场合如幼儿入睡前、农民劳动小憩、冬季热炕上、逢年过节家里老人们讲故事的场面。

图片:锡伯文各类手抄故事本、出版的锡伯文、汉文故事图书图卷。

解说词:民间故事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的地位仅次于民歌。它们广泛蕴藏于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市的锡伯族聚集区民间,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的蕴藏量依然丰富,目前已搜集到各类故事余则,出版锡伯文故事书12集,汉文6本。锡伯族的故事门类有别,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历史跨度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事的表现形式明快、质朴、简练,有的故事富具昂扬的精神、感人的情节。这些故事扎根于民间,深受锡伯人民的喜爱,成为锡伯族口头文学中的瑰宝。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可分为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生活故事、机智幽默故事、童话故事、动物故事及有关狐仙、河神、鱼神成精成仙帮助人类的神话故事等。反映古代锡伯族生活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有10余部,其中《喜利妈妈的传说》《抹黑节的来历》《鲜卑兽的传说》《海尔堪的传说》等,在东西北锡伯族民间都十分流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传说,是以某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为依据,在口传中不断充实和加工的结果。锡伯族的南迁盛京,是锡伯族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在史料里记载并不多,但是在传说故事中,却有着生动的反映。在锡伯族故事门类中,生活故事最具特色,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勤劳简朴的劳动人民,颂扬了他们在反抗阶级压迫中的聪明才智以及善良正直、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同时,辛辣无情地鞭挞了贪官污吏、地主恶霸、财主们的愚蠢无知和贪婪凶狠。还有一部分故事内容启迪个别普通百姓的愚昧无知和昏庸专断,歌颂旧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争取自由恋爱的斗争生活,颂扬勇敢地与险恶势力作英勇斗争的精神等,爱憎分明,旗帜鲜明,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启示意义。锡伯族的童话故事和动物故事,通过幻想的境界、神奇的情节,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正直无私的品质,揭露贪婪懒惰、损人利已的剥削阶级思想行为,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爱憎感情、道德观念和是非观点。

视频:锡伯老人给年轻人讲谚语、猜谜语的画面。

图片:已经出版的锡伯文和汉文谚语图书图卷。

解说词:谚语在锡伯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是较有特色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作为锡伯语言中最精练而生动、最趣味而活用的修饰部分,为广大锡伯族人民所广泛运用。它们如食物里的油盐,为民众的生活所不可缺少,并丰富和活跃着他们的生活语言,成为群众思想交际的有力工具。谚语都来源于群众的劳动实践,因此,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他们在生产劳动当中,把生产劳动各个方面的活动以及生活上带有哲理性的东西,都用生动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语言形式概括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喜闻爱说的谚语。锡伯族谚语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歌颂祖国党人民故乡的,有带有实践真理和认识方面的,有人情事理、知识思维方面的,有教人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礼行上进的,有讥笑懒惰、提醒骄傲、警告贪婪、褒贬好恶的,有勤劳节俭、荣誉名声方面的,有卫生健康、防病治病等方面的。绝大部分谚语在思想上旗帜鲜明,爱憎分明。而且,谚语的语言流畅,节奏明快,抑扬有致,音韵铿锵。因此,再陌生或刚说出来的谚语,一经听说,便过耳成诵,牢记不忘。这和它独特的韵律形式是分不开的。一般谚语均注重头韵,尾韵和腹韵都不重要,可押可不押。

谜语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是别有情趣的口头文学形式。它在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中间广为流传。其表现形式基本上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谜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自然类、人体类和谜语故事。锡伯族的谜语故事都短小精练,隐讳曲折。在表现方式上都以拟人化的手段,它们主要在儿童中间流行。锡伯族的谜语都具有童话童谣的特点。它们对培养儿童的思考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儿女长到一定年龄,父母很重视用猜谜的方式去启发他们。锡伯族的谜语反映了锡伯族人民对事物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表现了人民群众高度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视频:19世纪60年代,伊犁锡伯营侍卫何叶尔·文克津去伊犁河北索伦营管辖的辉番卡伦换防途中及在卡伦写《辉番卡伦来信》的画面;清末索伦营领队大臣、锡伯人锡济尔珲创作《离乡曲》的画面。

图片:《辉番卡伦来信》、《离乡曲》等文学作品的锡汉文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书面文学是在肥沃的民间文学土壤里孕育生长的,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创作的书面文学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故事内容上,基本都借鉴了民间文学。锡伯族书面文学的发端,因资料所限,只能追溯到清代中后期。清代以前,锡伯族处在蒙古科尔沁、女真等的统治之下,长期的封建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不仅使他们处在极度贫困落后的状态,而且限制了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年余名锡伯族军民西迁新疆伊犁,在长期的屯垦戍边、反对分裂、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条件下,以及在偏处一隅的封建封闭环境下,其创作文学开始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余名锡伯族军民移驻伊犁察布查尔地区,组成军政合一的锡伯营,全体军民开始肩负屯垦自食、保卫边疆、反对国内动乱势力、抵抗外国殖民侵略的历史重任。因此,这一阶段的创作文学,表现出很浓厚的“留守型”文学特点,即主要表现屯垦戍边、戡定国内分裂叛乱、抵抗外来侵略以及对其历史活动的追忆上,充分表现了锡伯族勇于牺牲民族利益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阶段,有《喀什噶尔之歌》《辉番卡伦来信》《告别盛京》《离乡曲》四部作品流传于世。

《喀什噶尔之歌》是叙事长诗,作者不详,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叙述了19世纪20年代伊犁锡伯营官兵,同其他八旗官兵一起赴南疆平定张格尔叛乱的历史过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辉番卡伦来信》是书信体散文,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用满文创作,作者文克津,锡伯营五牛录人。该信用优美顺畅的文学语言,细致描写了自锡伯营至辉番卡伦沿途自然景色、地理风貌、村落人情,每到一处,对所见所闻又发表议论,畅抒自己的见解;他面对卡伦官兵的恋乡心态和日益松弛的卡伦现状,出于保家卫国的高度责任心,郑重阐述了面对虎视眈眈的外夷加强防守卡伦的重要性,并记述了他以身作则整顿辉番卡伦秩序的情况。

《告别盛京》是反映锡伯族西迁的满文史诗,其创作者和形成时间不详。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也是一部富具资料价值的古籍,对研究锡伯族文学艺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锡济尔珲的《离乡曲》为汉文诗作,创作于年以后,内容叙述了年部分锡伯族军民奉命西迁的历史过程。

视频:民国初期伊犁锡伯营知识青年在各种场合讨论各类文学创作、刻印作品、分发民众、青年学生争相传阅作品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作者的各类锡伯文、汉文文学作品图卷。

解说词:历史翻到民国初期,在伊犁锡伯营一批初具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青年成长壮大。—年间成立的主张推行新文化的尚学会和兴学会,也团结了一批文学青年。其文学创作作为反封建求民主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顿时活跃了起来,相继涌现出了一批适应时代要求的作品。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反对封建愚昧,鼓励青少年入学受教育,提倡禁毒,反对八旗习气,提高妇女地位等。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为诗歌、歌谣、散文、小小说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学校采用的课本都是锡伯营文人志士自己所编,其内容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及译文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基本已经绝世,只有色普西贤创作的《劝学歌》、萨拉春创作的《别再吸食鸦片烟》等寥寥几部作品流传了下来。

到了30年代末40年代初,盛世才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颁布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并采取一系列整治社会、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教育的方针,新疆锡伯族也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在乌鲁木齐学习的锡伯族学生创办《朝霞》文化期刊,安子瑛、图奇春、柏雪木、仲谦、吉成、郭基南等人接受革命文化,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诗歌、歌谣、散文、小说、剧作等,先后在《朝霞》《新疆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为以后锡伯族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抗战文学对锡伯族新老作者普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更加贴近了社会,贴近了贫苦阶层,贴近了现实,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主题更加鲜明。

年到新中国成立,锡伯族一批文学青年思想观念日益成熟,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创作出了一批代表性作品。如萨拉春的诗作《明媚的春色》《老年人和青年人》《清晨》等;柏雪木的诗作《送瘟神》《共享园中菜》《羊拐骨的胜利》《铜刀行》《汗腾格里颂》《素华之歌》《老妇泪》等;管兴才的诗作《狩猎歌》《接新娘》《十二月歌》《婚礼歌》《吸大烟的婆娘》等;九善的诗作《锡伯人的狩猎》《初春之夜》《柯吉阿拜》等;赵灵福的叙事长诗《沙枣树下》;郭基南的诗歌《野火》《车夫怨》《祖国泪》《新生》《同情》《我要弹奏》等。

视频:在50年代,锡伯族文学青年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写作班、在学校、机关讨论写作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青年写作的锡伯文、汉文作品图卷。

解说词:年新疆和平解放,锡伯族人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民族区域自治,过上当家做主的幸福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文学创作领域,民国年间成长起来的一批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创作主力,在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把文学创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从事创作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夕,郭基南成为创作活动的中坚力量。十几年中,他先后创作几十部作品,如诗作《卓娅》《觉罗家有个好姑娘》《我们美丽的察布查尔》《早安,金色的伊犁河谷》《老爷爷来啦》《春到河谷》《草原晨曲》《溪畔对歌》《山村之夜》《用血肉写成的诗篇》《三座纪念碑》《美哉,壮志》《四进乌鲁木齐》《春天,你好》等;散文《伟大啊,我们的祖国》《誓夺新胜利》等;报告文学《准噶尔新图》)等;家史《枯木逢春》《坎儿井下四十年》《两石水租》;小说《小俩口》等。高凤阁创作曲艺作品《龙王失业》《绣地球》《骏马丹心》《长寿林》《水往高处流》《五姊妹大战九头山》等,他改编的小戏《梨花送枕》、现代戏《雪地红花》和大鼓说唱《三十晚上出月亮》获优秀创作奖,他还发表民间故事《烧臭虫》《王二木匠》《参花》《贝勒爷下乡》等。另外,赵令福创作了叙事长诗《华连顺与默尔根芝》,于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较大反响,该书目前几乎绝版。九善的诗集《除夕》年10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作者年之前陆续创作的5部诗作,并创作话剧。管兴才在《离乡曲》等史诗的基础上,创作叙事长诗《西迁之歌》,全诗余行,记述了年锡伯族军民的西迁壮举以及在伊犁地区屯垦戍边的历史。该诗充分吸取锡伯族民歌的营养,以琅琅上口的语言,把近年的历史一气呵成,在锡伯族民间产生了重大影响。音乐工作者为之谱曲,数十年来,在民间始终以传唱的形式流传。文秀创作了歌词《合作种田好》等多首。这一时期又有不少作者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歌词、剧本等,但由于影响不深或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多数未能流传下来。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在锡伯族地区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学创作,所谓诗歌创作,均为极左思潮的产物,都变成了历史的垃圾。

视频: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锡伯族文学爱好者参加各类学会、创办《语言通讯》《察布查尔文艺》等期刊、讨论审定文学作品等场面。

图片:锡伯族知识分子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图卷。

解说词: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重新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重新得到恢复,锡伯族文学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一批创作新秀开始登上创作舞台,逐步成为辛亥革命之后的第四代创作队伍,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二代创作力量。这一代新秀的特点是:全面接触并接受了汉文化,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汉语言水平普遍较高,有的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且都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了解民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等等。在这支队伍中,主要有吴文龄、富金才、兴谦、赵春生、郭根生、舒慕同、格吐肯、佟林清、安鸿毅、郭晓亮、佟清福、傅新昌、阿吉肖昌、安德海、赵康林、贺元秀、阿苏等。吴文龄创作长篇小说3部:《喋血金佛》《血胆名猎》《戍边精英》(上下册)等,并著短篇小说10篇、中篇小说一部、诗歌15首。富金才根据民间传说,创作长篇叙事诗《哥妹泉》,产生一定的影响。兴谦创作诗歌多部。赵春生先后创作《严父》《我的小镇》《老房子》《莫力多和他的妻子》等中短篇小说20部,有的小说反响较大。郭根生年与人合著《锡伯族创作歌曲集》第一、二集。同年9月,七首诗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歌集》中收入。十余首诗在《锡伯文化》各期上发表。年在《民族作家》第二期上发表组诗《戏没有终场》。多年来,他与音乐创作者合作,创作了多首歌词。舒慕同创作中篇小说《汗亚依拉克之战》和《莲花的故事》。格吐肯创作叙事长诗《孤女沉怨》和长篇小说《眼泪与露水》,都已公开出版。佟林清创作《情,与我无缘》《夏天过后是秋天》《射中靶心的一支箭》等30多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岁月没有栅栏》,发表《水上也能种花生》等散文60余篇。安鸿毅、郭晓亮各创作数十首诗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佟清福发表《鸡尾巴上的渔火》《情牵重阳》《在那遥远的国土上》《都市里的雾太阳》《钟魂》等中短篇小说数十部,创作电视片《察布查尔锡伯人》和《锡伯族婚礼》等。傅新昌出版小说集《甜蜜的家园》《父亲之死》《人的故事》、散文集《我就这么活着》等。阿吉肖昌出版诗集《舞者之思》《喜利妈妈》《塔顿莫乌》等。安德海创作长篇小说《大清锡伯营》(上下册),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康林出版长篇小说《喀纳斯湖咒》《霍列霍列:罗布泊秘境》《伊犁有条汉人街》,短篇小说集《霍列霍列:狼髀石》《苜蓿鸟的叫声》。贺元秀出版诗集《美是我》,主编《锡伯族文学简史》。阿苏在《诗歌》《民族作家》《伊犁河》《新疆日报》等数十家区内外报刊发表剧本、小说、诗歌多篇(首)。这一时期,郭基南出版诗集《心之歌》,散文集《准噶尔新图》《箭乡的子孙》《摘星人》,长篇小说《流芳》《英雄壮行》等。

视频:锡伯族民间各阶层人士念说朱伦(中国古典小说)的场面。

图片:在锡伯族民间流传的各种满文手抄古典名著图卷。

解说词:在锡伯族的文学领域,翻译文学是一个亮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古典文学的大部分满文译本,都曾经在锡伯族民间流传和传抄,并形成了锡伯族独特的“朱伦念说”的文化传统。“朱伦”为锡伯语对译成满文或锡伯文的中国古典小说的称呼,“念说”在锡伯语里称“呼兰比”,是一种带特定声调的说书方式,统称为“朱伦呼兰比”。这种以翻译文化为基础的朱伦念说形式,可以称为在旧中国中国古典文化在锡伯族民间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朱伦念说者都具备较高的念说技巧,即抑扬顿挫的发音技巧、音乐般的声调以及滑稽幽默的语言表现能力。在多年的朱伦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凡在锡伯族聚集的村镇和街道,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朱伦念说家。在过去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每个牛录均分成几个固定的朱伦念说片区,而每个片区都形成一至两人的“念说师”。每届农闲季节,该片区喜欢欣赏念说的男女老幼,均聚集在念说师家里,在南北大炕上十几二十号人盘腿而坐,开始欣赏各类故事念说。人们欣赏朱伦念说,不仅是欣赏其故事情节,念说者音乐般的念说音调,也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念说的朱伦有几十种之多,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隋唐演义》《开平演义》《封神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施公案》《彭公传》《魏朝演义》《唐朝传记》《隋朝演义》《清史演义》《罗通征北传》《狄庆传》《元朝孟丽君传》《杨家将演义》《瓦岗寨演义》《五女兴唐记》《穆桂英传》《英烈传》《双龙会》《三唐五代传》《包公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孟姜女》等。

锡伯族的朱伦念说,是充分运用翻译媒介,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进行集体欣赏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无论在锡伯族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先进文化的传播乃至提升锡伯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扫除文盲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在长达多年的历史长河,为锡伯族人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70岁以上的锡伯人都曾经接受过这种文化的薰陶,为往后学习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目前,各级部门将朱伦念说作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挖掘、整理,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第十集

民间文艺多乡愁

视频:锡伯族民间艺人在庙宇、舞台上表演各种戏剧、舞剧、舞蹈以及弹奏乐器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民间艺人表演各种戏剧、舞剧、舞蹈以及弹奏乐器的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戏剧、舞剧、舞蹈、音乐和乐器。其戏剧和舞剧是清末民初逐渐形成的。而其自古相传的舞蹈,则是本民族固有的游猎游牧文化特点的粗犷歌舞与其他民族歌舞结合的传统歌舞,如萨满舞、蝴蝶舞、贝伦舞、送荷包舞、狩猎舞、铃铛舞、请安舞等。而音乐既有移植吸收的戏剧音乐,也有艺人创作的歌唱音乐。锡伯族的乐器有几部自己民族特色的弹拨、拉奏乐器。

清末民初,我国陕西、兰州、青海等西北地区的戏剧、舞剧及其音乐、小曲子等传入新疆锡伯族地区。这些文艺形式自传入伊始,就受到了锡伯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具有锡伯族特色的戏剧、舞剧音乐,锡伯族称为“秧歌儿牡丹”,又称为汉杜春,其剧目则称为“朱春”。汉杜春是一种有曲牌、唱腔和曲调,有生、净旦、服饰、化装和道具,既可以在民间不同场合表演,又可以在舞台演出的传统民族曲艺。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八个牛录,迄今仍很盛行。汉杜春源自陕西越调曲子、兰州鼓子调、青海平调以及西北等地的小曲子。清末民初,个别曲目就由锡伯族民间艺人从绥定城引进锡伯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锡伯营八个牛录掀起了学演汉杜春的高潮,涌现出了一批本民族表演高手。其中很多剧目普遍在锡伯营各牛录民间排练演出,每逢节假日,在各牛录都可以见到搭台演出的景象。新中国建立后,察布查尔县各牛录都成立了业余剧团或演出队,通过翻译、移植、自编剧目等,使汉杜春的内容得到很大更新,创作和翻译了许多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新剧种,极大地推动了锡伯族文艺事业的发展。

视频:锡伯族民间艺人演出平调剧《小放牛》《冻冰》等剧目的画面;演出越调剧《钉缸》《碾米》《火焰驹》等剧目的画面。

图片:锡伯族民间艺人演出平调剧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汉杜春分平调和越调。平调有曲牌和唱腔之分,曲目有《磨豆腐》《钉缸》《小放牛》《下三屯》《绣荷包》《卖香烟》《冻冰》《种白菜》《兰桥担水》《赤壁》《一对红》《西厢记》《闹元宵》《倒卷帘》《送情人》等30多种,曲牌有七八种。起初,平调表演较简单,或坐着唱,或配以较简单的动作走着唱,一曲叙述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后经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炼,形成坐唱和走唱两种表演形式。平调在演唱实践中,吸收了锡伯族民歌音乐的许多因素,曲调多为单乐段,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在平调传统曲目演出中,器乐曲牌在开演前演奏《平调引子》《三伯儿》等曲,有时穿插演奏《四合子》《五少夫》等曲子,演出结束时演奏《柳青娘》等欢快的曲牌。

越调源于陕西眉户调。在演唱风格和语言上大多用锡伯语演唱,因此,越调音乐中加人了不少锡伯族民歌成分。越调由唱腔曲、过门间奏曲和器乐曲牌组成,有布景、服装、道具等舞台器具。唱腔有开场越调、收场越调、五更、东调、岗调、西京、采花调、琵琶调、哭长城、落江月、紧诉、背宫等近40种。越调音乐结构主要有上下两乐句结构、三乐句结构、四乐句结构、多乐句结构等。在锡伯族地区排练演出过的剧目有《张良卖布》《李彦贵卖水》《闸上风云》《西厢记》《十五贯》《吴新保》《银纽丝》等几十种。平调和越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三弦、扬琴、碰铃、简板等,有时也配以笛子伴奏。在锡伯族民间,最受欢迎的是越调。

锡伯族的汉杜春戏剧、舞剧等构成了本民族艺术的集合体。其缘起和发展历史各有长短。其发展与本民族历史发展息息相关。锡伯族的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是民国时期陆续移植的,当时在察布查尔各牛录普遍译成锡伯语演出,直至目前仍不断被民间新编演出。

视频:在舞台上表演萨满舞的场景。

图片:锡伯萨满跳神舞的图卷。

解说词:萨满舞是锡伯族自古流传的传统舞蹈,是由萨满在各种场合所跳神舞和曲调演变而来。萨满舞是通过模仿猎人在山林草原狩猎时与各种凶猛动物进行搏斗的各种动作,来表现舞蹈艺术的古典舞蹈,它粗犷奔放,热烈阳气,再现了古代锡伯人原始奔放的生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粗犷原始的生活情景为萨满舞注入了舞蹈语言,因为,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由奔跑的动物你争我夺,而萨满跳神舞驱赶的是捉摸不定的病魔,因此,锡伯族萨满舞与氏族社会人们的肢体语言十分相似。

锡伯族的萨满舞分布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八个牛录,其中以爱新舍里镇一三牛录最为流行地区。萨满舞将锡伯族萨满请神、领神、媚神、斗魔、驱魔、送神等过程完整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萨满进入“昏迷”状态时,萨满的副手扎里要继续击神鼓、唱神歌、跳神舞。萨满“苏醒”后,在副手扎里鼓点的伴奏下,又开始跳激烈的神舞,做出各种各样的进攻性舞蹈动作。跳神舞时,萨满神帽上的铜铃、腰上的铜镜哈准、手上的神鼓额姆琴,随着各种动作的变化而发出强弱不同的声响,萨满越跳越兴奋,最后神舞达到高潮之后戛然而止。萨满跳神舞以脚上的舞步与鼓点配合有致,兼做扭动腰部、垫步、挪脚、原地碎步、正反旋转、跳转、蹦跳、踢踏等舞步动作,达到形象粗犷、动作原始、声音铿锵、内涵神秘、气氛奔放的效果,并把驱逐妖魔鬼怪、与病魔进行激烈搏斗的神秘可怖形象要展现出来。在萨满舞中,反复出现的模仿猎人追逐野兽的形象、模仿与妖魔鬼怪拼杀和搏斗的动作,都是古代锡伯族先民狩猎游牧生活的一种肢体语言的表现。

锡伯族萨满歌舞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且在国内只有在锡伯族地区保存着这种歌舞表演形式。锡伯族的萨满文化从氏族社会一直传承至今,虽然锡伯族的萨满教信仰已经基本消失,但它以艺术形式演变为民间歌舞音乐的组成部分,成为锡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享受和民间文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锡伯族原始信仰文化的一种艺术化体现。

视频:在舞台上表演蝴蝶舞的场景。

图片:锡伯族蝴蝶舞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另一古典舞蹈蝴蝶舞,流传于全国锡伯族地区,在民间有许多艺人表演这种舞蹈。锡伯族蝴蝶舞的形成源远流长。历史上锡伯族的祖先曾经生活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人们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往往模仿飞禽走兽的各种姿态,创造出模仿各种动物姿态的民间舞蹈,蝴蝶舞就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蝴蝶舞多以女子独舞或男女对舞表演为主,其舞姿除已经形成的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动作外,在分节动作上,表演者可以即兴发挥和创新,但基本动作都不能脱开蝴蝶的各种动作形态。在锡伯族青少年女性的心目中,蝴蝶一直都是美的化身、自由的象征。小孩儿自从会走路开始,便与蝴蝶结缘,戏蝴蝶、追蝴蝶、捕捉蝴蝶成为其乐此不疲的游戏。她(他)们爱蝴蝶,从小模仿蝴蝶姿态,蝴蝶也就成为舞蹈的象征。目前,锡伯族地区的蝴蝶舞,基本都是通过对蝴蝶自由自在飞翔的形象描绘以及少年儿童捕捉蝴蝶的整个过程,艺术地展现她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蝴蝶舞节奏明快,动作活泼,一个节拍结束后略停顿,再开始第二节拍。音律也由弱惭强,厚重热烈,最后在欢快的旋律中结束。

锡伯族的蝴蝶舞有专门曲谱,多以蝴蝶命名,形成固定的曲式。伴奏多以东布尔、斐特克纳等弹拨乐器为主。在舞台上演出时,可用管弦乐器伴奏。蝴蝶舞的演出服装要求新颖别致,基本表现蝴蝶美的形象和形体特征,表演者头上缠一节红头绳,插一朵鲜花,梳长辫披于身后,项挂蝴蝶式项链,身着多种配色的蝴蝶裙,彩裙颈圈、胸围、裙摆部位镶贴金色花边,与彩裙的其他图案和颜色浑为一体,交相辉映。此外,戴耳环、佩手镯、脚穿绣花鞋,表演者右手执一块锡伯刺绣方绢,宛如蝴蝶翩翩起舞,轻盈优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蝴蝶舞作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项目之一,受到政府和各方面的扶持,成为锡伯族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凡是在节庆之日,只要有民间舞蹈表演,就可欣赏到年轻女子的蝴蝶舞表演。

视频:在舞台上和自由场合表演贝伦舞的场景。

图片:锡伯族贝伦舞图卷。

解说词:贝伦舞是在东西北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传统舞蹈之一。在新疆,凡是锡伯族聚集地都有流传。它是一种即兴舞蹈,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随意性强等特点。贝伦舞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跳,尤其是在男女青年中最为盛行。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屋内堂间,不论人多人少,只要有一人带头奏乐,其他人就会纷纷出场表演。一般为男女双人跳,先是男的出场,独自跳数个回合后,选定一个女舞伴,跳到她面前频频致礼邀请,这时女的就会毫不拒绝地出场相伴。在很多场合,女方往往败于男方,因此想自动退场,这时男的偏偏不让她退场,边跳边拦住退路,直到舞伴频频致礼后才让她退场。男女共跳时,避免两人的身子相触及。贝伦舞的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肢,下肢的动作不多,男性上肢的任何动作都不可高出双肩而动,根据音乐节奏扭动臀部和双臂。舞蹈动作一般由慢而快,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明快感,使观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振奋。贝伦舞的音乐节奏明快、由慢而快,高潮都放在最后,因此,舞者往往是轻松而去,紧张而归。

视频:在舞台上和自由场合表演贝伦舞的不同场景。

图片:锡伯族男女跳贝伦舞、乐队伴奏图卷。

解说词:贝伦舞的伴奏从单一的东布尔发展为三弦、四胡、曼陀林、笛子等乐器构成的小乐队伴奏。贝伦舞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即兴创作的民间舞蹈。贝伦舞乐曲旋律流畅,欢快跳跃,曲调简单,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经过民间艺人的整理谱曲,形成相对固定的舞曲。目前,民间贝伦舞有十余种。其中的“呼妻贝伦”最为诙谐幽默。舞中表现小伙子来到姑娘闺房外,向着窗户招手示意。狗叫了,引起姑娘父亲的警觉,老人故意咳嗽,小伙子被吓跑了。但他仍不甘心,自跳一阵,又来到窗下,姑娘终于被他召唤出来,双双对舞。具有较强的喜剧效果,观众与舞者共舞,情绪热烈,气氛欢快。贝伦舞艺术地再现了锡伯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积极开展贝伦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锡伯族居住的各牛录举办贝伦舞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定期不定期地举行民间或官方贝伦舞比赛,并在中小学普及贝伦舞健身体操等,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贝伦舞在我国蒙古和哈萨克族中也很盛行,长期以来,锡伯族也逐渐吸收这两个民族贝伦舞的舞蹈因素,形成了三个民族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性的贝伦舞舞蹈语言。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送荷包舞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送荷包舞图卷。

解说词:在锡伯族民间舞蹈中,送荷包舞富有人情表达的意义。送荷包也叫爱的纪念、订婚舞。荷包,锡伯语叫“法杜”。过去锡伯人无论男女都喜欢抽长锅烟。凡抽烟的人,随身都带有一只荷包。荷包上通常都绣有美丽的花草、嬉戏的双蝶、形影不离的鸳鸯等,而飞禽中所选两只蝴蝶往往表达甜蜜的爱情。荷包舞表现了姑娘们偷偷缝荷包、绣荷包花的过程和送给心爱的意中人的情景。送荷包舞多为男女双人舞,而在舞台表演时,为了突出艺术性,往往是两对或三队男女双双表演,最终都以女方含情脉脉地送给男方荷包,又羞涩满脸地徐徐推出舞台而结束。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狩猎舞的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狩猎舞图卷。

解说词:狩猎舞,锡伯语称为“阿巴拉西玛赫欣”。过去,在锡伯族生活中,打猎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后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成为锡伯族谋生的第一职业,打猎成为锡伯族生活的传统习俗。到了近现代,民间文化生活得到发展,出现了狩猎舞。在锡伯族的狩猎舞中,无论反映近代还是现代生活,都会出现大头棒、弓箭、套环和猎鹰的形象,这很有本民族的特色。狩猎舞粗犷奔放、热情欢快,肢体语言表达刚健有力,时跳时蹦,时追时打,把狩猎时的全过程都干净磊落地表现出来。锡伯族的狩猎舞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三种,舞者多为男性,但最后往往安排家庭主妇出门迎接满载而归的男人,以表现夫妻勤劳和谐的生活。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铃铛舞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铃铛舞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民间舞蹈中,铃铛舞别具特色,是本民族传统舞蹈之一。铃铛舞,锡伯语称“活恩玛赫欣”。流行于新疆锡伯族聚集地区。这种舞蹈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坠铃舞。舞蹈者多为男子,双手各戴一直径约3厘米的铜铃,一戴中指,一挂手心,让其下坠。舞蹈者随音乐节奏即兴表演,在碰铃、抖铃、甩铃、颤铃动作中变换舞姿和舞步,脚下打出各种节奏鲜明的踢踏点。二是镯铃舞。舞者多是女子,戴项铃,双手各戴一至三个镯铃,即兴表演。手腕动作多变,有绕腕、甩手、摆手、摇手、抖手等柔美的动作。镯铃声节奏与脚下踢踏节奏紧相谐调,碎抖肩使项铃发出清脆响声。舞蹈者越跳越欢,尽兴而止。铃铛舞多用东布尔、苇笛等伴奏。锡伯族有名的舞蹈家春英,几十年前自编自演镯铃舞,曾经受到各民族观众的极大欢迎。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请安舞的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请安舞的图卷。

解说词:请安舞也是锡伯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它反映了本民族注重孝道、尊重老人的文化传统,即用艺术形式表现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帮助、爱护的传统美德和礼仪风貌。该舞蹈多在节日欢乐的场合表演。基本步法是蹭地走步,有三步一停、七步一停,特点是最后一拍或两拍做自古以来形成的请安打迁动作。长辈、同辈、小辈及男女舞者,请安打迁姿势各不相同。男舞者对上辈应左腿跪地,右腿弯屈全脚踏地,双手放于右膝。女舞者为双膝弯屈,双手放在膝盖上。男女舞者对同辈请安,姿势可自由发挥,如拍手、跳踢腿、踏步、掖步、旁点步、拉手、前弯腰等。对小辈除第一个请安动作不做外,其余皆可自由发挥。双手的动作有拍掌、拍肩、拍腿、双手叉腰等,须配合最后姿势互相邀请和交流情感。有固定舞曲。该舞蹈用东布尔伴奏。

视频:东北地区锡伯族的传统舞蹈太平鼓、大秧歌、二人转和皮影戏等的画面。

图片:东北地区锡伯族的传统舞蹈太平鼓、大秧歌、二人转和皮影戏等的图卷。

解说词:东北地区锡伯族的歌舞也很丰富,其中太平鼓、大秧歌、二人转和皮影戏等最为著名。太平鼓舞是以太平鼓为伴奏的一种舞蹈,一般以男女对舞为主。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执鞭,上下翻飞,左右摇晃,翩翩起舞。太平鼓舞的动作取材于生活,它既可以舞台表演,也可以走街串巷表演,和古代贝伦舞的表演形式相同。

太平鼓是清康熙年间形成的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当时因创作于所谓“太平盛世”,故以“太平”名之。太平鼓又称单鼓,它按照一定的表演程序,通过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来达到祭神、祭祖的目的。太平鼓音乐是在萨满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二人转、东北大鼓、东北皮影和民歌音乐的因素逐渐形成的,是锡伯族南迁辽沈地区以后,和满、汉两族人民一道创造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太平鼓的音乐有“九腔十八调”之称,所用曲牌约有一百多种,这些曲牌中,有的长于抒情,有的便于叙述故事,多数曲牌节奏鲜明,旋律和谐,便于舞蹈。

大秧歌是在东北古代各族民歌、歌舞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扭、唱、逗、耍、扮相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当节庆,锡伯族聚集的村落和其他民族村落一样,将早早排练熟悉的大秧歌奉献给全村民众。

二人转因在形成初期称为“小秧歌”,故称这种形式为大秧歌。大秧歌的歌舞部分有“大场”和“小场”的区别,大场是众人一起表演的形式,舞姿豪爽活泼,小场则是少数人表演的歌舞、小戏或杂技式的“绝活”。秧歌的伴奏最初只用打击乐器,在清代中期加进了唢呐,形成了用吹打乐伴奏的形式。二人转是在东北广为流传的集歌舞和说唱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有单出头、双人转、群唱群舞、拉场戏等不同的表演方式。演员手持彩绢、扇子、花棍、灯碗、大板等道具表演,用唢呐、锣鼓等乐器随同伴奏。

皮影戏也在锡伯族群众中流行,其剧目多歌颂江湖游侠、绿林好汉,最著名的有《三国》《江湖二十四侠》《白蛇传》《明英烈》等。皮影戏的主要唱腔有男腔女腔之分,是板腔体唱腔。此外,皮影戏还采用民歌小调的曲调。皮影戏采用三弦、二胡、板胡、扬琴以及多种打击乐器伴奏。

视频: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小学生表演锡伯族歌舞场面。

图片: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小学生表演锡伯族各类歌舞图卷。

解说词:0年,为了弘扬和传承锡伯族传统文化,沈阳新城子区政府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府协商,调原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任总导演的阿吉肖昌和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少年宫少儿艺术团任团长的伊文兰,安排在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中心小学和黄家锡伯族乡希望小学担任教师。夫妇俩十几年来兢兢业业,为该地锡伯族学生传授锡伯族传统歌舞文化,使早已在东北锡伯族中失传的传统歌舞得以复兴,又使在新疆锡伯族中形成的西域特色歌舞得以在东北锡伯族中传播,此外,夫妇俩还给学生教授锡伯语锡伯文以及锡伯族乐器演奏,成为东西两地锡伯族同胞之间的文化使者,受到两地锡伯族人民的普遍赞许。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射箭舞、面具舞、单点舞、双点舞、王玛么舞、伊克尔德克、醉汉舞、扎库初路登登、铁锹舞、手绢舞等的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射箭舞、面具舞、单点舞、双点舞、王玛么舞、伊克尔德克、醉汉舞、扎库初路登登、铁锹舞、手绢舞等的图卷。

解说词:年以前,锡伯族舞蹈的种类还很多,而且察布查尔各牛录之间也各有不同。据老一辈民间艺人回忆,各牛录就有几十种舞蹈形式仍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如:射箭舞、面具舞、单点舞、双点舞、王玛么舞、伊克尔德克、醉汉舞、扎库初路登登、铁锹舞、手绢舞、唤妻舞、拾麦穗舞、送饭舞、烧茶舞、手鼓舞、拾粪舞、刀剑舞、走马舞、猴子舞等。这类舞蹈粗犷短小,节奏明快,即兴表演,形象活脱。其动作主要表现抖肩、叉腿、小蹲、大蹲、弓箭步、大跪、小跪、双手叉腰、单手叉腰、拍手、屈膝、甩手、弹手腕、胯部摇摆、半转身、全转身、小跳、滞步等。以上多数舞蹈最受年轻人欢迎,因为它们不受表演场合和地点的限制,在劳动小憩、房间屋里、移动的交通工具上等,只要有人哼相应的曲子,都可以即兴表演。

视频:锡伯族乐器制造、演奏、展览等场面。

图片:锡伯族各类乐器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乐器种类不多,但有几种独特的乐器值得介绍,即墨克纳、东布尔、苇笛、菲特合纳、葫芦琴。

墨克纳是口弦琴,是用二寸钢片制成的吹奏乐器,吹奏时置唇间以右指弹拨左边的细钢片而振动发声,以张嘴的大小程度来控制声音的高低,一般只有五度,音域不广。它是锡伯族妇女喜欢吹奏的乐器。

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琴头和扳指像三弦,共鸣箱与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相近。东布尔用山羊肠线制弦。此乐器在民间主要用于舞蹈音乐的伴奏,尤其是多用于贝伦舞的音乐伴奏。

苇笛是用芦苇秆制成的双管双簧笛子,每根管上各开六个孔。苇笛一般用于独奏。苇笛的管子虽然细小,但是,因为是双管双簧,所以音量较大,声音柔美,静夜里远处都可闻,这种乐器主要在田间地头作为劳动小憩的消遣乐器吹奏。也用于跳各种即兴舞时的伴奏。

菲特合纳是锡伯族现代所创乐器。菲特合纳为锡伯语,是花儿开放之意。菲特合纳又称弹拨琴,它是在锡伯族传统弹拨乐器东布尔的基础上,由锡伯族民间艺人安彭德根据东布尔的弹拨原理,加以改进和创新的一种弹拨乐器。20世纪70年代末,安彭德在锡伯族弹拨乐器东布尔的基础上,改东布尔琴箱的板面共振为膜板共振,缩短并加宽琴杆,指板增设品位,采用齿轮弦轴,改羊肠弦为钢丝弦,增设系弦板和护弦板,创制出新型菲特合纳。

葫芦琴为锡伯族传统乐器的一种。年部分锡伯族军民西迁后,锡伯族每一家庭都种植葫芦,后来民间艺人制作成类似于哈萨克、蒙古等民族东布尔的乐器,为民间的各种舞蹈伴奏。但到中华民国年间,随着各类乐器的引进,葫芦琴逐渐被人们遗忘,在民间几乎见不到这种乐器了,只留下了历史的记忆。20世纪70年代,锡伯族音乐工作者在民间采访中,发现在民间仍有人记得这种乐器的形状、制作技艺和演奏特点。他们根据民间艺人伯也额、寿林太、克新保等人的回忆,以及锡伯族已故老画家崇智提供的原始材料请木工制作,经反复试制,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重生。此外,还有一种鸳鸯琴,它是几十年前锡伯族艺人创制的拉线琴。

除了本民族特有的墨克纳、东布尔、苇笛、菲特合纳等乐器外,也吸收了其他兄弟民族的乐器,如四胡、二胡、京胡、三弦、小提琴、笛子、萧、锣、鼓、镲、碰铃、木鱼儿、扬琴、手风琴、满大林、吉塔等。它们主要用于戏剧、舞蹈的伴奏。其中有的乐器,还用于本民族传统舞蹈贝伦舞、蝴蝶舞等舞蹈的伴奏。上述外来乐器中,除满大林、小提琴、吉塔尔、手风琴的使用历史较短外,其他乐器都有较长的使用历史。(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贺灵,锡伯族,年生,新疆察布查尔县人。年新疆大学历史系毕业,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审,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等组织会员。长期从事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锡伯族史》、《锡伯族历史与文化》、《锡伯族习俗志》、《锡伯族民族社会与民间信仰》、《伊犁历史与文化》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年被评为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同年被评为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锡伯文化

策划:佟志莹

主编:佟志红

邮箱:tzh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dzz/1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