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同济医院决战新冠重症高地的尖刀连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华中医院主动请缨,开辟中法新城和光谷两个院区,收治多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医院。医院余名医护人员与4万余名援鄂医疗队员共同奋战。

通过疑难病例分析发现,导致危重症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而是多脏器损害。医院立即组建多学科联合的重症治疗攻关团队。由气管插管、护肾、护心、护肝、护脑及精神心理、中医药、临床营养、康复、气切、咽拭子采样、压疮专护攻关、重症救治MDT和金银潭援助共13支小分队组成的“尖刀连”重症救治团队,24小时待命,提供临床技术支持,补足专业“短板”,哪里有疑难危重病人就整建制冲到哪里,形成了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准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降低了病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插管敢死队:“我们不上,谁来上?”

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肺部严重病变的情况,呼吸困难,需要通气治疗。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患者病情需要的时候,则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工作是一项极高危的工作,因为当麻醉医生在患者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插管操作时,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的病毒气溶胶,其风险可想而知。以麻醉科医生为主体的“插管敢死队”成立了。

“如果说现在的医生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麻醉科医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毒跳‘贴面舞’。”插管队队长、医院麻醉科医疗副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万里说,“我们不上,谁来上?”40多名队员奋战在两个病区,完成气管插管近例,没有一人感染。

防“暴”精英:用一切可以用的治疗方法

新冠病毒不仅攻击肺部,还会诱发炎症风暴,从而攻击心肌细胞,甚至引起“暴发性心肌炎”、心脏猝死。在临床中,专家们发现20%危重症患者存在心脏损伤。同济护心小分队化身防“暴”精英,针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危急情况积极给予提前干预。

“6床,程春生,50岁,呼吸衰竭,即使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情况下,氧饱和仍达不到目标值,是否需要上ECMO,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2月17日,早上8点整,医院ICU病房正在进行病例讨论。

“ECMO是用来救命的。”“护心队”队员周宁说。对于新冠肺炎的感受,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比很多人更深刻。因为,他也是患者。除夕前三天,周宁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居家隔离痊愈后撰写的“自愈”日记,单篇阅读量达万。隔离期满,周宁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在医院光谷院区组建“护心小分队”。

2月19日,周宁和同为护心小分队队员的汪璐芸医生(医院心内科医生)给程春生实施了ECMO手术。

“你活过来了!活过来了!”2月27日上午,听着医护人员欣喜的叫喊,程春生的双眼噙满了泪水。那一瞬间,他润湿的双眼和周宁医生“活过来了”的欢呼,后来被广为传播。这是病房里惊心动魄的一刻,医护人员成功为他脱下ECMO。一天后,程春生又顺利脱离有创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一拔完管,极度虚弱的他就奋力写下两个字:谢谢。

“肾”斗士:清除“地雷”阻击“炎症风暴”

新冠肺炎患者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机体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它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炎症因子除损伤心脏、肝脏、肺部以外,也会损伤肾脏,严重者可以引起急性多器官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炎症风暴”该如何应对?“护肾队”队长徐钢带领的医院“护肾队”打响了“阻击战”。

“前来支援的各支医疗队中,心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医生居多,肾内科医生则相对较少,很多医疗队不了解血液净化的效果,对此持保留态度。”护肾队何凡医生说,“刚开始时,我们很着急。光谷院区住院患者中,肾脏损害发生率为15%左右,患者病情急,自己却无用武之地。”

经过临床实践,小分队发现血液净化治疗在阻断“炎症风暴”中的作用,通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等血液净化治疗手段提前干预,可以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于是,护肾小分队所有队员分工合作,利用3天时间,将全院多位患者病例参数全部仔细梳理、对比了一遍,针对个别患者给予建议。

多学科联合:齐心协力、聚丝为绳

新冠病毒造成患者多器官而不仅仅是单靶点的损害,在医院战时医务处的集中管理下,每一支小分队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贡献:

医院10人护肝小分队定期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根据个体病情,评估新冠病毒感染引起全身性损害,持续追踪患者情况。

2月28日,医院精神科专家杨渊教授通过方舱内视频远程会诊平台,“面对面”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康复小分队开展了重症新冠肺炎早期康复治疗,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及改善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

营养小分队为新冠患者量身定制《营养风险筛查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营养支持计划,选择适宜的营养治疗方案;中医药小分队参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高,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贡献了中医经验和智慧;气切小分队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成为帮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脱离有创呼吸机支持的最后一张王牌;咽拭子采集队创新设计了发热门诊咽拭子采集平台,重构咽拭子采样工作流程;压疮专护攻关小分队通过制定个体防护计划,增进患者舒适,促进康复;护心护理团队一共7人,4小时轮班守一个ECMO病人,每小时测定凝血时间,观察机器流量和转数;重症救治MDT团队每日按时召开病例讨论会,对危重患者各个器官功能进行精准的评估和治疗调整;金银潭支援小分队在疫情初医院ICU病房,开辟了另一个战场……(工人日报记者张翀通讯员童萱)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dzz/1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