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防鼻病毒
鼻病毒
“鼻病毒”是近期家长群里出现的高频词。5月13日以来,部分县区陆续报告多起学校急性病毒性鼻炎(普通感冒)暴发情况。这让很多家长惶恐:新冠肺炎疫情还没完全消退,又来个“鼻病毒”。
这个病毒到底是什么?传染性如何?要隔离观察吗?
鼻病毒是啥
请输入
急性病毒性鼻炎(普通感冒)的病原体
鼻病毒于年由科学家通过组织培养等方法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分离获得。目前已经鉴定出超过种的鼻病毒,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将近半数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感染是由鼻病毒感染引起。
鼻病毒的临床表现
请输入
喷嚏、流泪、鼻咽部刺激
急性病毒性鼻炎临床症状主要为喷嚏、流泪、鼻咽部刺激症状,3岁以上儿童很少发热,该病症状较轻,为自限性疾病,尚未有因该病死亡的报告,一般不导致肺炎。
目前已知有多个血清型,感染后对不同血清型免疫性持续时间较短,经常重复感染,许多人每年患感冒1—6次,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儿童。
鼻病毒的传染途径
请输入
直接接触、飞沫、分泌物
该病可经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也可经鼻、喉分泌物污染的手和物品间接传播;潜伏期为12小时至5天,一般48小时。
由鼻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鼻炎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暴发。
发生原因?
请输入
高发季节+学生返校创造了传播条件
鼻病毒是导致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占全部病例的20%-40%。
当前是鼻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加上复学时间不长,大量学生人群自社区集中到学校,为病毒在学校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旦个别传染源进入学校,容易短时间内引起暴发。
该病症状轻微,很少出现发热,难以通过晨午检发现,未能阻止有急性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学生进入校园和班级。
控制措施
请输入
1、进一步加强晨午检。
幼稚园每日加强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发现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学生病例禁止进入校园。同时应禁止教职员工带病入校、上课、工作。
2、严格病例管理。对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的病例严格家庭隔离,发病后至少5天不得进入幼稚园或从事教学等校园内活动,患病师生需要持当地医疗机构开具的复课证明才可返校。
3、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保持教室、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出现卡他症状后迅速隔离就医。
4、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
学校采用宣传画、板报、折页和告知信等形式宣传相关知识,教育学生注意咳嗽礼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5、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了解病毒,不恐慌。佩戴口罩(室外体育课除外)。
6、停止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人员聚集。。
7、做好宣传解释和舆情监测,防止人为炒作,避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事件发生,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发病症状都较轻,不必恐慌。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