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护理保健 > 第二十一章社会信息灌输 >
第二十一章社会信息灌输
第五部分
染上酒瘾不是你的错
第二十一章社会信息灌输
心瘾形成五部曲
第一步:儿时,目之所及,各种酒的精美包装,各种有关酒的美好画面,以及身边人的“言传身教”,让你觉得“酒可能是个好东西”;
第二步:年少时,长期大量来自各种渠道有关酒的信息对你狂轰滥炸,身边各种喝酒的喜庆、热闹场景,让你觉得“酒是个好东西”;
第三步:成年后,社会上极具诱惑力的“酒文化”宣扬,极具感染力的中国古代酒诗,让你重新感受到酒之高大上,你确信“酒真的是个好东西”;
第四步:走向社会,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对“酒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让你觉得喝酒是必备技能,甚至觉得必须学会喝酒;
第五步:你终于学会了喝酒,也终于掉进了酒精的陷阱,你开始越陷越深,待到明白酒是伤身的毒药、精神的麻醉剂时,已酒魔缠身、欲罢不能了。
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学喝酒?是酒的味道好?还是喝酒对身体有好处?都不是,每个酒民当初学喝酒时,在主观上谁也没有想过这个东西多么好才去喝它,也没有认为喝酒对身体有什么益处,或者对我们有其它什么帮助才去喝酒;当初学喝酒时,我们也没有想过酒到底是什么,我们甚至不知道酒里面有什么,我们知道乙醇这个化学名字,却不知道它的化学属性;我们从没想过喝酒还会上瘾,更没想过有朝一日我们还会面临戒酒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当我们真的发现自己已经喝酒上瘾了时,却已经离不开酒了。
我们沉迷于酒中,为了酒,我们放弃了以前的爱好,为了酒,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不做,唯独不能不喝酒。染上酒瘾后,我们每天在酒精的麻醉中度过,对生活麻木不仁,对工作不是主动出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被动应付,或者干脆“视而不见”,最后事情只能越来越糟糕。
酒精伤害我们的大脑,使我们智力下降、智慧丧失;酒精改变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变得自私冷漠、感情淡泊、脾气暴躁;酒精麻痹我们的神经,让我们言行失控、滋事生非、家庭暴力;酒精消磨我们的意志,摧残我们的精神,……。
事实上,喝酒的这些祸端,只有戒酒后我们才能意识到,在我们还沉迷于酒中的时候根本想不到,我们想不到酒精除了伤害我们的身体,还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坏处。这也难怪,每次喝酒的时候,在酒精麻醉的作用下,我们的自我感觉那可是超级的好(酒精麻醉人的大脑神经,让人误以为是“放松”),哪里还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不正常呢!
稀里糊涂地我们就染上了酒瘾,然而这并不怪我们,在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中,酒是一种正常流通的商品,有时还是一种贵重的礼品,甚至在我们的深层意识里,酒还是一种高级、神圣之物——古代祭祀离不开酒,现代庆典喝酒是必备曲目;古代将士出征前要喝壮行酒,凯旋要喝庆功酒;现代朋友出门远游要喝践行酒,有朋自远方来要喝接风酒。
我们人生的第一场酒,是父母为我们举办的百日宴、生日酒。
从小到大,我们目之所及无不是烟、酒,我们时刻处在烟、酒的包围之中,我们身边的商场、超市、小卖部里,烟酒永远都是摆在最醒目、最显眼、最方便拿取的地方。
我们的日常消费品,什么东西最显高档、最具奢华?除了女人用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就是男人喝的各种各样的酒瓶和包装盒。
孩童时代,我们对酒一无所知,即使家中有人喝酒,我们自己也没想过要喝酒,因为第一,在我们的印象里,喝酒的都是大人,小孩子没有喝酒的;第二,大人经常告诫我们“小孩子不能喝酒”,虽然我们没有想过为什么大人能喝而小孩子不能喝,但是我们还是遵守照办,因为我们相信大人的话,大人不会骗我们。
有一次在饭桌上,有人给一个小孩倒了一杯酒让他喝,小孩回答说:“爸爸不让喝酒。”别人问:“那你想喝吗?”小孩说:“酒有什么好喝的,那么难喝,我才不喝呢!”对这个小孩子来说,“爸爸不让喝”、“酒不好喝”是他的意识里对酒的认知,正是这样的认知决定了小孩“不喝酒”的行为结果。
但是随着我们长大,如果我们天天处在一个喝酒的环境里,结果又会怎样?以这个小孩为例,我们假设这个小孩的爸爸爱喝酒,那么他每天看到的场景可能就是这样的:
1、爸爸喜欢酒;
2、爸爸爱喝酒;
3、爸爸每天都喝酒;
4、没有酒喝时,爸爸很着急,有时妈妈不让喝还会生气;
5、爸爸喝酒时,看起来还很享受的样子;
6、爸爸喝酒时,有时会说“好酒,好酒”;
7、爸爸有时劝别人喝酒,有时还和别人抢酒(所以酒应该是好东西);
8、身边的小伙伴有喝酒的。
如果这个小孩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天天被一个爱喝酒的爸爸熏陶。他在慢慢地长大,当他从一个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懵懂的少年时,我们假设还是在那个饭桌上,如果这时同样有人给他倒了一杯酒让他喝,那么这次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他会不会喝呢?他会拒绝吗?或者他会先端起杯来尝一尝再决定喝还是不喝?我想不管他做怎样的选择,至少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坚决而果断地说:“我不喝!”
每个酒民都是从那个时候走过来的,如果我们从小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每天被这样的信息刺激,那么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小孩子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弱,也许我们早就开始尝试喝酒了吧!
环境影响是当初染上酒瘾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一个家庭里,往往大人爱喝酒,孩子们也爱喝酒,一家子或爷俩都喝酒的现象很普遍,“老子是酒鬼,儿子也是酒鬼”的故事,恐怕我们不止一次听说吧。的确是这样,你可以留意一下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往往他家里人也都爱喝酒,而那些不喝酒的人,往往家里人也都不喝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你往上面画什么他就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一点点长大的,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都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所以,从小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必然会影响我们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必然会影响我们未来的思想、思维。
更主要的是,这些环境信息都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印记,成为我们潜意识中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潜意识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而对潜意识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语言和文字,其次是环境。事实上,自出生到现在,我们身体每天24小时所感知到的周围环境里的所有信息,都会叠加到我们的潜意识中。这些信息既包括我们主观意识到的,也包括我们主观没有意识到的。主观意识到的是有限的,主观没意识到的才是最大量的。比如当我们走过一条街,街道两旁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信息,只占我们身体感知到的所有信息中很小一部分,而绝大部分信息我们主观意识并没有“看到”、“听到”、“闻到”,或“感知到”。也许我们的眼睛只是不经意地一扫,主观意识上可能我们没有感知到任何信息,但这一扫“映入”我们潜意识里的信息,或者说被我们潜意识捕捉到的信息,或许就是个非常巨大的数量。
我们的周围环境就是这样在影响着我们主观意识的同时,更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潜意识。所以,如果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喝酒的环境中,尽管那时我们还没有开始喝酒,但很可能我们已经是个“准酒民”了。因为在我们的主观意识和潜意识里,都已经对酒产生了好感,虽然行为上还没有开始喝酒,但主观意识上可能我们早已有了“酒虽然闻着呛,但看大人们喝酒很享受的样子,应该味道还不错”、“我现在不能喝酒,是因为我还没有长大,等我长大了就可以喝了”这样的认识,而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也早已烙下了“酒是好东西”、“喝酒有好处”的印记。
我们慢慢地长大,潜意识中“酒是好东西”、“喝酒有好处”的印象,越来越被强化,对酒我们除了好奇,心理上更多了一层欲望,我们想尝一尝、试一试。终于有一天,我们迈出了喝酒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喝酒,虽然酒的味道一点都不好,又苦又辣又呛,但潜意识中“喝酒有好处”的欲望在主导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一遍遍地尝试,有时甚至心里还有些不服气——他们能喝,为什么我不能喝?最后我们终于学会了喝酒。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一点点地染上了酒瘾,沾上了喝酒的陋习。
后来,直到现在,我们喝酒时不再感到苦和辣了,这是为什么?是我们身体对酒精适应了?还是我们能够承受酒的苦和辣了?还是酒瘾盖过了酒味?还是是心理上的欲望超过了生理上的痛苦?或者兼而有之?
随着我们的长大,进入我们脑海中的酒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在我们的家中,我们的身边,人情往来、婚丧嫁娶、开业庆典、各种各样的餐饮聚会,酒都是必备饮品,喝酒是必备曲目。也许是年龄的原因,以前对这些现象并不特别留意,这时才发现,原来酒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很常见的物品,喝酒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由此我们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喝酒选择是正确的。
随着我们参加或见识的酒场、饭局次数的增多,我们主观意识上对酒也越来越有“好感”,这些更加强大了的主观意识又反过来作用于潜意识,使我们潜意识中“酒是好东西”、“喝酒有好处”的印象进一步强化,最终潜意识里对酒的欲望超越主观意识的控制。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我们主观意识不想喝酒,或者我们主观意识想要控制自己少喝酒,或者想要摆脱它,但此时它已经不受控制了,我们的主观意识已经无法控制潜意识中的喝酒欲望。
这种渴望喝酒的欲念就是心瘾,心瘾一旦形成,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而酒民就像被这匹野马的缰绳死死缠住一样,被它拖着开始在酒海中恣意驰骋。
潜意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了心瘾后,潜意识就开始主导我们的喝酒行为,喝酒也就成为了我们潜意识中的本能反应。
所有戒不了酒的人,都是因为心瘾没有清除。心瘾是否清除是戒酒成功与否的关键,或者说戒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心瘾是否已经清除。
心瘾戒除是戒酒成功的标志,也是轻松戒酒法的核心。轻松戒酒法专为清除心瘾而设计,阅读《轻松戒酒法》的过程,就是心瘾清除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触的社会环境在扩大,对外界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