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疾病危害 > 第五章气功中医特异功能 >
第五章气功中医特异功能
第一节气功与中医
智能气功医学是智能气功科学的一个分科,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气功和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两颗明珠,它们交相辉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两者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气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医学的基础与精华。
对于气功的裂金碎石、富力强身乃至刀枪不入等特异功能,人口皆碑,说气功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的精华,恐无反对者。说气功在中医学中有如此重要地位,则鲜有称是者。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国气功门派众多,功用各异(如武功、杂技、养生、书道……),近来对气功的宣传,侧重于硬气功的表演(硬气功是诸门派气功中的一个门派——虽然硬气功也分很多类别),因而使人产生了“气功只此而已”的以偏概全的观点(硬气功与中医学的关系很小);其二,我国气功与中医学本来是紧密相连的,只是到了唐、宋以后,两者才逐渐分开。现在中医界诸名宿,鲜有娴于气功者;同时,不少门派的气功师,也不懂中医理论。鉴于此,要把两者的关系讲清楚并能使人接受,殊非易事。这不仅需作理论上的分析,而且还要作历史的探讨。本章仅能提供些粗浅看法。
气功与中医的关系怎样呢?从历史上看,气功学说和中医理论是同根异株的两朵鲜花;就内容而言,它们是人类生命科学的姊妹篇。它们都以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性命之学为依据。中医学从人体生理、病理表象入手,揭示神气形三者之间较为浅显的一般活动规律。以此为诊病、疗疾、保健的指导;而气功则重于神气形三者的内在联系,进而据此建立一整套方法,以促进人的心-身全面健康地发展,激发、强化人的潜在机能,增强人用自身的精神驾驭形体的能力。二者虽有显著之别,但对人体生命活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保健、长寿……的理论合一完璧,人才能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规律。
为阐述这一关系,现分述如下:
Ⅰ、整体生命是气功、中医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祖先在直观体察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通过类比、综合、演绎……逐步建立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人体生命的特有认识——整体生命观,它是气功、中医理论的基石。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天人整体观
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从天地间万物生生化化的整体背景上考察人的生命活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此有详尽的论述。例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就明确地叙述了季节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这一原理用于保健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节阴阳而调刚柔”的智者养生之道;用于生理、病理,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用于治疗,除用药需别天时外,更有针灸的子午流注之法。
这些理论曾被当作糟粕长期弃置。最后的研究表明,这些难以置信的古说古法,具有深刻的科学内容。例如:对印度医院,在~年间收容的急性心脏病患者人数,与同一时期由于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磁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心脏病突发和地磁活动有显著的相关性。还有人对43名受试者进行了全面的生理检测,发现血压、白血球数量的涨落在时间上和地磁变化的规律一致。这说明“天人相应”并非无端的邪说,而是人体这个“小世界”与天地大宇宙之间关系的反映。至于子午流注,则是古人对人体生物钟现象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它根源于人体内部种种生化过程,是非常科学的,且已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心(神)身(形)整体观
把人的精神(意识)和肉体看作一个整体,并以之考察人的生命活动。古人认为人是神、气、形三者的统一体。《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就是说,形体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精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气是人的生命信息的体现,它充斥周身,把形和神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对这一整体,古人尤其强调“神”的主导作用。《管子·心术》中说:“心者,君之位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作为意识、精神之官的“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以心(或神)为主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生命观,与西方现代生命观有根本区别。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组织学,对“形”的研究虽然相当深入,但忽略了“神”;神经生理学强调了人体内外环境变动产生的信号在神经系统内的传输过程以及中枢系统对这些信号的反应,却忽略了“神”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与能动作用;心理学研究了人的情绪和行为及其和有形的神经系统的联系,至于“气”则毫无所知。因而,尽管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当零散。我们祖先对人体各部细节的研究虽不如现代医学精微,但它却从整体上反映了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中国古代文化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之所以引起当代世界科学的重视,其因盖此。
三、人身(形)整体观
人身(形)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而形体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彼此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其中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身形各部都有机地联系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黄帝内经》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这一理论是后世脏象学说与脏腑辩证的根据。
其次,古人认为人体这一有机整体,是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经络系统的维系而形成的;人的生命活动的进行,则是借助于周流于“穴之交,三百六十五穴会”的“气”来完成的。
另外,组成人体的各部分可以反映整体运动的状况,这是人身整体性的又一表现。由于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贯通周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全身的信息可以在某一局部表现出来。如脏腑状况可以从舌的颜色(包括舌苔)反映出来,也可以从眼的五轮八廓反映出来;内脏的变异可以从手太阳动脉(桡动脉)查知,身形各部也可在颜面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中说:“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髌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这些论述是否正确呢?医院依此部位进行针刺麻醉,从~年,共作手术例,成功率96%。这就充分证明了古人的论述是正确的。
综言之,以脏腑为核心,赖经络维系的“形”;寓于心的“神”;周流于经络,充盈于脏腑百骸,把神和形结合在一起的“气”,三位一体,构成了以心为主导、心身统一、天人相应的人的生命。这是气功与中医的理论基础,而“经络论”、“气化论”则是这种整体生命观的具体体现。
Ⅱ、气与气化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气化论》、《经络论》是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对于经络历代医家均很重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说:“十二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篇》则进一步指出了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医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然而,经络论若与气化论相较,“气”是本质,是内容,而经络是气运行的径路(当然不仅仅是径路),气的功能是通过经络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经络服务于气。故我们认为研究中医理论,应把气化论放在首位。袁鸿寿教授说得好。“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什么?一个字,‘气’。”
气在中医理论里,名目很多,如营气、卫气、宗气、真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等。我们所说的气主要指真气,实际上包括了气与气化。关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已总述于前,这里进一步讨论它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生命运动的基础则是不同层次上的新陈代谢。不同层次的生命物质,不断摄取它所需要的营养,同化为其自身物质,同时又将自身异化,放出能量,以供生命运动所需。而且同一层次的生命单元以及不同层次生物组织间的同化、异化过程是高度有序的。实际上这就是人体不同层次上的气化——化气过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这段经文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同化过程,即:味——形——气——精——化;二是这五步之间生生化化的辩证关系。即:
生化为生
↙↖↙↖↙↖
味→形→气→精→化
↖↙↖↙
食食
可见,新陈代谢的一切过程均赖气的触发、参与而完成(气化);同时,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也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化气)。因而,气化——化气过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若详究,经文中三个气字所指各异)。
不仅如此,气又是脏腑经络活动的根本,是抵御外邪的屏障。《难经》说:“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一名守邪之神。”因此,气在人体的生长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中说:“人生十岁,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故好趋;三十岁,血气盛满,故好步……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愁;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言善误;九十岁,肾气始衰,四脏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所述年龄未必尽实,要旨在于它把人的生命过程归结为神气的消长。一旦“神气皆去”,形体虽然完整无缺,作为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以上所述是“气”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作用。至于病理,中医认为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的人体气血乖乱。《黄帝内经·灵枢·禁服篇》中说:“百病之始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处名。”这里指出了疾病是邪正相干(气合)的结果。《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进一步指出了各种病因引起人体的变化,都导致气的失常,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但是,人体并非受邪即病,如果正气充足并能通畅无阻,虽受邪也不会受病。此即“怯者著而为病,勇则消而去之。”气不仅关系着人体疾病的发生,即是在病程中的虚实,亦莫不关乎气血之变。《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说:“血气已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总之,人体罹患,症象万千,病名繁杂,究其要,不外是阴阳失调、脏腑失衡、五志失常所引起的气血运动乖乱。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就是启动、调整患者的气与气化并使之恢复正常。中医治病方法虽然很多,其主旨无非是祛邪、扶正、燮理阴阳,终至使乖乱的气血恢复正常。例如药物治疗是通过药物的四气五味的适当配合,来恢复气血平衡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之用何如?歧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又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血气平平,长有天命。”寥寥数语,把中医用药原则说得清清楚楚。针灸、气功、按摩治病,显然是能过经络以启动人体内气达到治病目的(因其未向人体注入任何实体性物质),而且这些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经络,故收效迅速。《黄帝内经·灵枢》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对于“气”在中医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临床上是有切身体会的。这里试以针刺治疗细菌炎症说明之。
(一)针刺治疗急性乳腺炎(乳痈)病例:
1.年制药厂工人杨瑞科之妻,左乳上方红肿,硬结5×7厘米,压痛,无波动,体温38度,脉滑数。诊为乳痈(胃热壅滞型)。依法针刺,留针一小时。硬结回缩一半,痛止,当日下午体温平复。次日复诊,乳内仍有小硬结,又针一次痊愈。
2.年制药厂工人刘振荣,产后五十余日,左乳肿痛,骨有3×3厘米硬结,体温38.2度,脉弦数。诊为乳痈(肝郁气滞型),依法针刺,留针一小时,硬结消失,体温复常,一次痊愈。
3.年制药厂工人王兆君,西医诊为乳腺炎,白血球/mm3。因青霉素过敏,转中医治疗,依法针刺,留一小时,5×4厘米的红肿基本消失,痛立止,乳内唯仍有小硬结,次日未复诊,经追访,已痊愈。
二十余年中,针刺治疗乳痈数十例,90%以上均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在西医是无法解释的,但中医认为,痈乃营卫之气壅滞、蕴结化热所致。《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篇》云:“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治疗原则就是疏通壅滞之气,使结热消散。若用针刺则应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论》所述:“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若阴阳过壅者,取之其输以泻之……”
(二)针刺治疗内脏炎症,以产褥热为例:
年,某机关干部李格尼,产后数日,突然高烧,小腹胀痛,恶露不下,医院诊为“产后感染”,注射庆大霉素。二日后,症不减,高烧不退,昼日清楚,夜则谵语,舌红,脉沉弦数,诊为热入血室。治法依仲景“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之旨刺左侧期门,留针二十分钟。针后一小时,恶露减小,四小时后,体温下降,当夜谵语消失,翌晨,服小柴胡汤加味,诸症霍然。
Ⅲ、气和经络的实在性(科学性)
气化论、经络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究竟什么是气?经络为何物?即使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未解之谜。最新的电子显微镜虽然能分辨0.3埃的细微物质(不仅生物大分子,就是小分子,无机水合离子也能一一辨认),但却找不到经络和气的踪迹,因而不少人怀疑气、经络究竟是否存在。
对此,我们认为:(1)用解剖的方法,所观察的是死的或离体的组织,要想从死东西上找寻体现生命信息、生命功能的气,以及循行的径路——经络,恐怕是缘木求鱼。决不能因为在死体上找不到气与经络,就否认其存在。(2)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由基本粒子乃至原子、分子构成的实体存在形式,另一种以场的形式存在,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收音机里听到的声音、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图像,说明了电磁场的存在,但电磁场我们一般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当然我们并未断定气与经络就是以场的形式存在,但是我们似乎可以说,只用传统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去寻找气与经络,未必是合宜的。
随着针麻技术的问世,国内外对经络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获得了空前的成绩。不仅观察到了循经感传现象,而且测到了一些可以表征经络存在的客观指标。如经络的导电异常,微波沿经传导的特异性,放射性同位素沿经传输的特异现象等,这些研究虽然还只是开端,但已表明经络是存在于人体内的特殊体系,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经络理论只是解释人体生命现象的说理工具”。
另一方面,近年来气功“外气”物理效应的实验,为气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科学证据。顾涵森、何庆年等,在气功师林厚省、赵光运气于手掌时,在其劳宫穴前方测得了迥异于常人的带有低频调制的红外辐射。这里需要指出的红外辐射本身与常人无质的差异,关键在于其明显而规律的调幅,我们认为这是气功师内气所包含的信息的部分外效应。“外气”信息的记录,表明了以某种模式运动的气的存在。不仅如此,实验还证明,用不同功法发放的外气的物理特性也不同,有的表现为静电富集,有的表现为磁场异常,有的表现为生物等离子体。我们知道,气功师的外气源于其内气,因而外气的物理效应实验,为气的物质性提供了实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青岛等地的科学工作者,根据测得的气功师的外气信息,制成了红外信息治疗仪器。我们将它用于临床,五个月内,治疗病人例,涉及血压高、肋软肋炎、风湿痛等二十多个病种,有效率在85%以上。应该指出该仪器不同于红外理疗:
1.红外信息治疗仪功率是微瓦量级,而红外理疗为百瓦量级。可见起作用的主要不是能量,而是信息。由此我们推测,信息是气的主要内容之一。
2.理疗直接作用局部,而信息治疗则需要按照中医的辩证论治、循经取穴。如腰痛(近脊柱部位)直接照射腰椎,效果不佳,取大椎穴(第七颈椎下)则效果立见。而且应用该仪器照射四肢穴位时,经络感传现象也很明显。
信息疗法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它为气和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对气功研究的不断深入,经络论、气化论乃至中医全部理论的奥秘,必将为现代科学进一步揭示出来。
Ⅳ、气功实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源泉
既然中医理论如此精微,以致用现代科学技术亦不足以察知其全貌,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它们,并建立起经络论、气化论以至中医理论体系呢?
我们认为,中医理论是我们祖先和疾病长期斗争中,在练气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和其他正确的理论一样,经历了感性阶段与理性阶段。
古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一些治病经验,如由被树枝、石块刺伤身体而治愈疾病,发展为原始的针(箴)砭;由服食某些物品而治愈疾病,发展为原始的药物治疗。这些医疗卫生常识无疑是非常片面与零散的,它只是对经验简单地重复,这些知识是在“外求”中得来,还不能了解疾病的内在规律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故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然而中医的理论——至少可以说《黄帝内经》中已具有的理论,不是简单地把前人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抽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气功实践中,逐步升华而成的。为说明这一点,需简要地谈谈气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内容。
古典气功理论涉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数学等等,十分庞杂,而且因功法类别而异。但就人体内部的变化而言,离不开脏腑、经络及其内部的气化、化气过程。我国气功门派众多,练功方法在练功过程中的感受各不相同。能使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直观地感知自己体内的经络系统、脏象变化以及气化、化气过程,从而揭示人的生命运动奥秘的功法,主要是周天功——生命功。我国古代有些道家功法即属此例。
道家功主要有两大法门——清静法门与搬运法门。按照道家理论(医家亦然),人的生命之本在于精、气、神,称为人身三宝。精在下丹田,为血运行之帅,供滋养周身之用;神在上丹田,为精气之机括,主宰人身之智能。气功的一切奥妙均在精、气、神三者的相互转化过程之中。一般有如下几步功夫:聚津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无。而这一系列转化过程又都是通过经络,气化实现的。现试以搬运法门说明之。
搬运法(又称河车搬运、亦称周天搬运)入手功夫分两步:一是炼气功夫;二是修脉功夫。炼气的功夫是通过一定的呼吸方法与意念活动紧密配合,激发真气的产生。真气充足后,意守部位即可产生热感,到一定程度时,热感即沿一定线路运行。尔后意念紧紧跟随热感运动,亦步亦趋,此即修脉之功。一般是先通任督二脉,随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均可一一体察出来。进一步练功,对人体的内脏活动、七情变化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亦可体察出来。练功体察到的真气运行的路径就是经络,周身的各种变化就是气与气化,这一切统称内景。正是通过气功实践与内景的观察,获得了人体经络、脏腑、气化等一系列的较为完整的认识。于是对人体的认识(包括疾病的防治)在“外求”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内视”(不是望文生义的内视,而是练功中的特殊感受。这样得来的知识称为“内求”)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反复的练功实践与医疗实践的不断印证探讨,逐步建立起经络论、气化论等整个中医理论体系。
练气功是否确实能观察内景?回答是肯定的。且不谈气功经典著作(如《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等)中的记叙。历代不少医家对此也是肯定的。《圣济总录》中写道:“闭目内视,五脏历历分明,知其所处,然后五脏可安……视表如里,亦能驱五脏之神,为人治病。”李时珍也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察照之。”征诸现代,近年出版的《因是子静坐实验谈》、《食饵疗法及救治气功偏差手术》、《真气运行法》等书中都描述了练功打通经络的感受,很多有造诣的气功家都有这种感受。是幻觉吗?否。我们知道,有一些经络敏感的人,在某种刺激下,可以感知经络的存在。最近上海王卜雄等人用诱导入静法,可使常人变为经络敏感人,成功率达88%。气功有素者,入静程度较前者深得多。而且由于练功充实了真气,增强了真气运行,敏锐了内部感触机能,因此察知内景是完全可能的。
有人或许会问,印度也有气功(瑜珈术),为什么他们没有提出经络与气化之说呢?答案是:并非所有门派的气功都能观察到内景的,这和各家的宗旨有关。譬如儒家练功宗旨是“克俊明德”,儒家以极于用世,故在正心诚意中探求修身;佛家的宗旨在圆悟真如以脱卸“色身”,故于“断惑证真”中寻得妙果。练这些虽然也能使体内发生很大变化,由于不凝神于体内关窍,故经络难以打通。即使周身贯通,由于意识的沉伏或掉举也不能体察它。所以这些练功家虽然造诣精深,但对“内景”不甚明了。所以国外没有经络论和气化论这一事实,恰好为我们的结论——我国古代的气功实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源泉,提供了有力的反证。
Ⅴ、气功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与精华
上一节着重阐述了中医理论与气功实践的依赖关系,为了进一步阐明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本节拟将气功与中医临床的关系作一简单介绍。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凡针悬于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之伪真,四曰制砭石之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把“治神”、“养身”——气功内容放在了高明医生必备条件之首。昔日之中医大师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确实都精通气功。为何中医要搞气功呢?
一、气功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如第四节所述,中医理论是在气功实践与医疗实践的反复印证中形成的。所以要掌握这些理论——尤其气化论、经络论,在现代科学技术尚未揭示出它的本质以前,不通过练气功的自身内在感受是难以了解其实质的,对中医学论述的生理病理乃至药理等内容,也就没有真正的体会,只能停留在文字或对病人的“实验治疗”上。或者人云亦云,或者误解他人正确的论述……譬如第二节引证的“阳为气……精化为气”一段经文,本来是论述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由低级向高级转化过程及其相互各阶段的辩证关系(详见第二节),这在气功有素者身上是能察觉得到的,不懂气功的医家却把它简单地解释成“饮食五味能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赖于气化,由气化功能促进精的生成,也就是精的生成赖于气化……”这样对味→形→气→精→化的中医特有的生理观就体现不出来了,类似这样的根本问题,在经络论中就更多了。又如中医学中的“性味归经”理论,读起来索然乏味,但近年来已初步揭示出它不仅是中医用药的论理工具,而且是中药性能及其在人体分布特性的客观现实。由此可知。古医家舍气功内景是无法对其体会那样精细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气功视为中医学的基础,只有打好这一基础,才能建筑起中医临床的高楼大厦来。
二、气功在中医临床中的地位
精深的气功造诣可使中医的诊、疗技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黄帝内经·灵枢》中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记叙,后世也有“草医”(指应用偏方、单方的医生——多指“串医”)、“大医”(指一般运用四诊、辩证论治的医生)与“明医”(指洞达气功,明了内景的医生)之说,但近代把“明医”——“守神”医生不是斥为荒诞,就是看成可望而不可及。其实用气功诊治疾病,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书中把“守形”的医生与“守神”的医生作了比较,说:“形乎形,目瞑瞑;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不知其情,是曰形。”指出了“守形”的医生通过问病、切脉与分析,可以明了病机,但病在人体内究竟如何并不清楚。又说:“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具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是曰神。”指明了“守神”的医生不用问病切脉,就能明了病情、病机,这属于气功的“犀照”之功;虽然对病情可以洞若观火,但是却不能说出是怎样知道病人的所有病情的(关于用气功诊查疾病详见于第二节)。如果说这样解释是曲解经文,那么再看《史记》中对扁鹊的描述:“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扁鹊仓公列传》)。这不是神话,如此神奇的“医生”今日不乏其人,纪录影片《神妙的气功》中拍摄的几位气功师(笔者大都与之相识),诊察疾病的技能神妙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若非亲见,必斥为荒诞。
如果说气功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是重要的,那么在治疗上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中医治病手段不外药物、针灸、按摩、导引……这些方法,除药物外都与气功紧密相关。按摩(包括正骨)、导引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施术者功夫的程度已为人所熟知,就是高明的针术也是要应用气功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这里的“以意和之”与后世《八法雪心歌》的“以意通经广按摩”是一个意思。就是把气功的“以意领气”,“意到气到”的功理用于针术,以医者之意通患者之经,从而收到针到病除之效。对上述经文作这样的解释,不仅屡为笔者之实践所证实,而且在内经中可以找到根据。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用针者……以我治彼……”《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则有进一步说明:“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说的是针刺得气后要聚精会神,刺之浅深不在针而在志,不必管病灶的远近,医者要意念一如。总之唯以神气为使,重在以意引气,正是“上守神”、“上守机”之所在。这与古经书强调的补虚泻实是针刺的关键矛盾吗?否。因为补虚泻实是通用之治疗原则,这里所谈的是运用这一原则以达到疗病目的的治术中有“守形”与“守神”的差别。对此,《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作了精辟的论述:“今末世之刺也,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此皆众工之所共知也。”就是说,仅知补虚泻实还是一般的医生,而高明的医生则是,“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往独来。”据了解,现在我国运用“气功针”者还是大有人在,而气功师凭气治病,除痛苦于顷刻,克症瘕于无形……已为众人传为佳话。从这个意义上,谓气功是中医临床之精粹,并非过誉之词。
综言之,中医学说和气功是人类生命科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密切相关,彼此促进。历史上医家对于气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气功实践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源泉,而且是中医的基础与精华。在今天以及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医现代化必将促进气功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只有通过群众性的气功科学的实践和气功科学的研究,中医才能赋予现代科学的形态而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气功与中医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气功与特异功能
近年来在儿童身上发现了一些常人所没有的功能,如非视觉识别图形、字迹等功能,为了区别于常人的功能,称之为人体特异功能。
人体特异功能的发现,为研究人体生命奥秘揭开了新篇章。一方面儿童的特异功能可以做为研究人体生命奥秘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特异功能又展示了人体生命奥秘的新内容。因此,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必将和对中医与气功的研究一样,有力地推动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进程。
几年来研究的结果表明,特异功能的能力逐渐增强,范围逐步扩大,由非视觉图形识别到透视人体、遥视、思维传感、意念致动……至于这一功能之极限,现在尚难断定。
怎样理解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同样神妙莫测的气功效应有何关系?它们的研究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发展……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说: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理论应结合进行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智能气功科学技术——超常智能》一书将从混元整体理论高度全面论述,仅从传统气功的角度作一简单分析与论述。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特异功能、气功、中医学是互相关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体。在第一节中阐述了气功与中医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节拟将特异功能的某些问题及其与气功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Ⅰ、特异功能是人体固有的机能
一、特异功能的普遍性
自年3月发现“耳朵识字”现象以来,在我国,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都相继发现许多儿童有这类功能。许多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经科技工作者用实验确认的特异功能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超视觉:包括非视觉图形识别、透视、遥视、“显微视”(如看红、白血球)、超过正常人的识别光的能力(如分辨气功师发放外气的颜色)等等。
(二)意识传感:不借助语言、文字或其他暗示而了解他人的思维活动。
(三)意识致动:在不接触的条件下,用意念使试样发生宏观的运动。如用意念拨动表针、开锁、切蛋糕等。甚至可以用意念把有标记的试样(铝片、手表、磁铁、微量示踪元素、微型无线电发射机、感光片、昆虫等)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地方。在搬运过程中,找不到试样的搬运轨迹。
(四)其他超感觉能力:如直接感知地磁、感知意识运动的方向等。
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怪事吗?否!这种“怪事”,古已有之,我国古籍中言及此者很多。于佛道典籍记述尤详:一是高级阶段的特异功能。佛家谓之“六通”(如天眼通——遥视、天耳通——遥听、他心通——意识感知……)与“六根互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者为六根,六者之功能可互相渗透乃至相互为用);道教则认为是练功到“炼气化神”以后各阶段如“开天门”、“冲虚”等阶段的自然结果。二是较低阶段的特异功能。即入静达到一定程度后,心应外景而动呈现出的功能。据初步了解,现在气功师的特异功能多属于此。这一阶段的特异功能在应用时颇耗神费气,故不宜频频用之,否则会影响自身练功。对此在《楞严经·卷九》中(关于禅定中出现的各种景象)叙述得很详细,说:“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或作圣解即受群邪……”需要说明的是,在佛、道两家的典籍中记载的各种特异功能虽然很多,但为了摒除宗教(宗教自身的与人们对它的看法)的偏见,仅将先于宗教的诸子著述中的有关记载引述如下。
关于非视觉识别的记叙:
①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所觉、心腹六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见《列子·仲尼》
关于遥视的记载:
②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题。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见《韩非子·解老》
关于透视人体的记载:
③歧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素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见《素问·八正神明论》
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而名耳。
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关于预知的记叙:
⑤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犹未足为也。
见《淮南子·精神训》
关于超距作用的记叙:
⑥故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鹜鱼于大渊之中,此皆得清静之道,太浩之和也。
见《淮南子·览冥训》
关于刀枪不入的记载:
⑦黑卵捍志绝众,力抗百夫,节骨皮肉,非人类也。延颈承刃,披胸受矢,鋩锷摧屈,而体无痕挞。
见《列子·汤问》
关于特异功能机理的记叙:
⑧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征。
见《管子·心术下》
⑨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
见《管子·内业》
⑩是故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耳目清、听视达谓之明。五藏能属于心而无乖,则孛攵志胜而行不僻矣。孛攵志胜而行之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
见《淮南子·精神训》
附带说明一下,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对这些神奇的现象很容易想到鬼神上去,然而古代气功家依据自身的实践,反驳了这种见解,提出这是“精气之极也”,是“纯气之守也”,是“得清静之道太浩之和也”的唯物主义的解释。
也许有人说,这是我们祖先编造的寓言、神话,不足为凭。那么再让我们看看国外近年来的情况吧:
19世纪以来,国外就有人试图用科学方法研究这类怪事,还起了名字叫“心灵学”,它研究下述现象。
心灵能——人的意识影响无生命物体的性状;
超视觉——不用眼睛,“看”到远方或屏蔽着的东西;
超听觉——不用耳朵的“听”、“遥听”;
预知——借助于目前尚未为人所知的信息源,预见未来事件;
传心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传感。
很多倍受尊敬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对心灵现象的实在性,以及应如何对他们进行科学研究都曾做过推测。虽然也有很多反对,60年代以来,心灵现象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注意。例如,据法国《观点》杂志报道,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曾对男中音歌唱家英格·斯旺的遥视能力做过多次实验,只要告诉他经度和纬度,他就能告诉你那个地方的情景,他还能遥视木星和水星,所得结果,得到了太空探测资料的证实。
综观上述可知,特异功能在古今中外都不罕见,可以说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特异功能是人的固有机能
所有有关特异功能的实验都表明,只有当受试者精神专注,意念集中于目标物时,特异功能才能显示。实验成功与否,与受试者的精神状态及环境的安适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特异功能之所以特异,根本在于受试者的意识作用。
这种意识作用并非有特异功能的人之特有现象,在一般人中也是存在的,实验证明,特异功能可以通过训练而诱发。据报道,北京大学曾随机地选取了40名十岁左右的儿童,经过短期训练(方法是让他们和有这种功能的儿童一起不用眼睛识别图形),结果有60%的儿童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非视觉图形识别的能力。北京师范学院的实践证明,意识致动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而诱发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意识作用:即使在未经训练的一般人身上,也是存在的。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院曾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观察一般人的心灵能能力。实验证实,随机选取的受试者,用意识可使热敏电阻的温度提高几千分之一度,可使干涉仪中的镜子的距离改变十万分之一厘米……由此可见,所谓特异功能,实际上是人类固有的潜在智能。它和人类一般功能的根本区别在于:意识不借助于有形的器官,直接和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智能在一般情况下是潜在的。
Ⅱ、特异功能与气功的关系
在《气功探邃》中曾指出:通过气功锻炼可以“激发、强化人体内在潜力,获得种种异乎常人的智能”。乍一看来,由艰苦卓绝的气功锻炼获得的特异功能似乎不同于儿童那些与生俱来的或经简单诱发锻炼产生的特异功能,实际上两者都是人类潜在智能的运用与体现。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为表述这一关系,下面从传统气功的实践与理论两方面阐述之。
一、实践中的同一性
(一)二者的表现形式相同。例如:目前所观测到的气功外气效应,都是气功师用意念对某一特定仪器发放外气,使仪器发生规律性运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致动(或称心灵致动)现象。又如,有许多气功师能够不借助任何仪器,非接触地察知他人体内的变化。有的是直接“透视”人体,有的是从客体取得信息抽样,用自身反映客体的状况。其他如意识传感、意识遥控、透视、预知等功能,在造诣高深的气功师中也不罕见。
(二)二者的内部反应大体相同,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都要凝神静意,将思想集中于目的物,特异功能才能显示出来,据有特异功能的儿童说,无论是非视觉认字,还是意识搬运,只有当他集中精神去想目的物,并使之在额头内部的“屏幕”上出现时,预期的功能才能显现。气功师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古气功家也说:“专于意,一于心”,而后能“知远之征”,“思索生知”。
2.对于种种超感觉机能,无论是气功家还是特异功能儿童,都说不出是怎样感知的。古气功家说:“乃不知是我七窍四肢之所觉,心腹五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今天的特异功能儿童也只能说脑子里“出”或“不出”。
真气充沛是二者功能得以呈现的前提。实验证明,特异功能儿童在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精力充沛的条件下,成功率高。当作了一系列实验后,即感到精神而非肉体的疲倦。中医、气功理论认为真气有“精则养神”的作用,上述儿童实验时的心身状况,是保证其经络和畅、气血流通真气充沛的条件。只有当“神”得充足的真气的濡养,感知事物等机能才能增强,故实验成功率高。另外,真气又有“烦劳则张”的性质,特异功能既然也是一种运动,必能张扬、消耗真气,使神失养而迟钝其功能。所以古气功家认为,练气功获得特异功能的条件是:“血气专于五脏而不外越”,“使五脏定宁充盈而不外泄”,这样才能“耳目清而视听达”,甚至能“望之往世之前,而视之来事之后”。现在的气功师运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时,也有疲劳感觉,与特异功能儿童的感觉相似。
由此可见,产生两者的特异功能而引起的人体生命运动的变化是基本相同的。
(三)气功师与特异功能儿童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许多实验证明,特异功能儿童能够“看见”气功师发放的外气——常人是看不到的。而且很多情况下,连仪器也不能感知。同样,特异功能儿童在认字或意识搬运的过程无法用仪器或常人的感官感知,而气功家却能感知,不仅如此,实践还证明,造诣高的气功家,能够激发、强化特异儿童的机能,也能抑制其机能。在嘈杂环境中气功师能为特异功能儿童提供意、气的屏蔽,使其功能灵敏、稳定,也能用意识干扰儿童的功能等等。这种相互作用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理论上的同一性
前面表述了天赋的儿童特异功能与后天锻炼的气功特异功能在实践中的一致性,这对现代科学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在传统气功理论里,在古代的整体生命观里,却是可以理解的。这关系到气功的深奥理论。这里仅做初步的介绍。
古典整体生命观认为,人是形(包括精)、气、神的统一体,三者各有所司,互相依存、滋生、转化。同时,人又是无所不在的“道”的凝聚态。神不仅是一身之主宰,而且是人与“道”联系的机括。正因为有这个机括,人的意识就有可能和宇宙万物直接交换信息并相互作用。种种超感觉机能多属于前者,后者就表现为各色各样的“外气致动”现象。因此,特异功能是人体所固有的智能。在一般人那里,只是没被激发,呈潜在形式罢了
练气功就是要增进精、气、神三者之间的转化。传统气功理论认为,人在胎儿时期,精、气、神纯属先天(若细分,先天之中又可分为先天与先天之后天);出生后,元精、元气只一两(旧制一斤是16两);随着不断摄取外界营养,将后天之精、气转化为元气、元精,至十六岁真元(元气、元精之简称)满足一斤之数,充养五脏而藏之于肾。尔后,情窦渐开,元精化为生殖之精而下泄,元气也随着元精下泄而走失(大病、大劳亦可损伤元气)。以后每八年损耗二两,直至真元耗尽,人的生机随之衰亡(上述年限未必尽符,但取其意可也)。这是元气、元精在人一生中的生长衰亡状况。元神虽然受元精、元气之濡养,但它并不是随真元盛衰发生相应变化,因为元神感应事物的机能是与生俱来的。人出生后,元神那种“一无所着”的“纯素”之性,逐渐被知识所占据,人开始运用概念、词汇进行思维活动,即识神开始起作用并支配人体,于是元神的活泼、灵通之性逐渐被识神锢蔽。因元神可以感应事物的固有机能被局限,很多感应机能被淹没了,于是元神与无所不在的道相联系的机括就不那么畅通了。这就是一般成年人没有特异功能之所在,通过气功锻炼使体内元气充沛,元精、元神内固,被阻遏的人与“道”之间的机括重新被打开,并得到强化。于是人的被湮没了而处于潜在形式的智能重新显现出来——即各种特异功能。这就是气功中所说的“返先天”的一个方面。由于气功功法千差万别,有的是先练后天之精、气以补先天元气,再以元气培补元神;有的直接练元神。所以激发潜在智能的内容和效果也不相同。故有智能功、生命功、强壮功等等区别。
为何有的儿童不练气功也能显现特异功能呢?原因在于,与成年人相比,识神不强,元神纯素之性还未被后天的意识所笼罩,易于直接用事。即使元神之性已经被掩遮,往往也不会很牢固,经过一般的诱发锻炼,可以——而且容易恢复。有人会问,婴儿的识神几乎没有,元神直接起作用,为何没听说婴儿有特异功能呢?这是因为,其一,机括畅通只是具备了特异功能的必要前提,欲使这种功能显现,还需有足够的元气、元精来供养元神。如前所述,婴儿时期元精、元气仅有“半斤”之多,主要供人体发育之用。其二,婴儿时期,脑子里还没有足够的概念性知识,元神虽然有感应事物的能力,但对感知的事物并不能加以区别,在初生儿的元神那里,外部世界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物质世界而已。因此谈不上什么特异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特异功能的显现,是有一合适的年龄区限的。这个时期应该是,识神虽然起作用,但元神尚未被完全掩遮。既有元神的感应机能,又有识神的分辨能力,同时元气、元精要达到一定的充实程度。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现今发现的有特异功能的儿童大多为五、六岁到十六岁。
综言之,特异功能与气功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一致的,谓两者为“并蒂莲”亦无不可。
Ⅲ、特异功能的研究必须和中医现代化、气功科学研究相结合
为现代医学、科学所不容的神奇的特异功能和气功效应,在中医和气功理论中——古典的人类生命整体观中本有其归宿。现在进行的特异功能和气功外部效应的科学实验,为古典的人类生命整体观提供了现代科学实证,证明它是正确的,它将为认识人类生命运动规律提供线索,开辟捷径。
从本章不难看出,特异功能、中医、气功三者是一整体,它们统一于人类生命科学。古代是这样,现在和未来也是这样。气功与中医的关系本章第一节里已做了阐述,这里侧重讲一讲特异功能研究与气功科学发展的关系,这关系到特异功能研究的前途。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特异功能(或心灵现象)的研究评价,都是毁誉参半。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二:
一、特异功能(心灵现象)的存在,打破了现有科学知识的框架。想要认识这些现象,必须在基本观念上来一个大突破。这在目前为时尚早,难于为一般人所接受。
二、特异功能实验与固有的特点——不稳定性。这表现在:
(一)先天具有特异功能的儿童,其功能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功能会退化,甚至完全丧失。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种例子都不少。一旦如此,特异功能者固然被冠以“骗子”的大帽子,研究他们的特异功能的人,也被视为被骗子愚弄的傻瓜,从此身败名裂。这个问题不解决,特异功能研究的未来命运是难以预料的。
(二)同一受试者,在同一地方,同样的物理、化学、生物(有形的部分)环境下,用同样的方法做实验,所得结果差别很大。因为实验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受试者的情绪,还和实验者、旁观者的态度和气质有关。许多实验,人们公认其方法靠得住的,但因实验结果不可预测地因时、因人而异而受到人们的非难。这种非难使“信其有”者裹足不前,因为在科学实验中,“人为因素是肮脏的字眼”。
怎样解决特异功能实验结果的不稳定性,对于特异功能研究的前途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认识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这种不稳定性,对此,这里不拟详述。二是解决特异功能儿童功能退化问题,并且使得实验环境能够为人所控制,以保证实验的重复性。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气功。
实际上,气功是我们的祖先经数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激发、强化人类潜在智能的最有效的方法。智能功在这方面的效果尤其显著。因此,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创立气功功法,经过训练,可以建立一支具有稳定的特异功能的专业队伍,为特异功能,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为气功外部效应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个稳定的样品源。
其次,气功外部效应(特异功能或心灵现象)中起作用的是人的神、意、气,因而实验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也是作为环境一部分的实验者、旁观者的神、意、气。要保证实验结果稳定,就要设法使受试者屏蔽,不受环境的神、意、气因素的干扰。这种神、意、气的屏蔽,只有造诣高深的气功家才能提供。
总而言之,揭开特异功能(心灵现象)之谜,认识生命之奥秘,不仅需要现代科学的综合研究(外求),还需要改变人的智能状态——开发潜在智能,使人的智能发生质的飞跃(内求)。只有二者相结合,谜才能解决。而要使人的智能发生质的飞跃,舍气功而外,别无他途。
{还请各位老师们多多给指导意见!也请多提供材料已帮助更多功友老老师们我的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