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临床症状 > 治疗糖尿病,误入歧途害死人,看看你用的治 >
治疗糖尿病,误入歧途害死人,看看你用的治
作者康姚洁来源糖尿病之友
温馨提示:阅读本文需要花费您3分钟时间,为了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建议您看完,觉得有用,记得转发哦!
得了糖尿病,科学治疗是关键,可是很多糖尿病病友因为对糖尿病不了解,或对糖尿病的了解不全面,误入糖尿病治疗误区,加速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这些错误的治疗观念看看你有吗?
诊断糖尿病,万念俱灰或盲目乐观
许多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无法治愈,便心灰意冷,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只要我们通过恰当的方法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阻止或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则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就好比一个猛兽放任不管会祸害无穷,但如果把他关在笼子里便无法祸害乡里。
还有一部分患者则是盲目乐观,认为药物有依赖性或伤肝伤肾,坚决拒绝药物治疗,追求饮食控制和运动,有的甚至连饮食运动也不改变,既不用药不也不检测血糖,让其任意发展。
此时,血糖会肆意妄为损害着全身的血管和神经,等到几年后肾病等并发症已经出来了,才去用药。真是为时晚矣。
因此态度决定成败,不要谈糖色变,但也不能无为而治。
做家务代替运动,一天走一次就行
当我每次给患者说要坚持餐后适当活动(比如散步)的时候,他们都会很委屈的说我走了啊,每天早晨一起床或者晚上我要走一万步,但是吃完饭就躺着,太累了不想走,这是不对的。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是有道理的。餐后30分钟到1小时时血糖较高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适当活动(比如散步或者原地踏步做做家务)30分钟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餐后血糖的作用。
诚然,做家务有一定的控糖作用,但其体力消耗可能不够,不能替代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提倡每周5天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持续30分钟,放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同时运动要达到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
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但是餐后适当活动则适应于绝大部分糖友。因此要区分活动和运动。
不吃甜食,少吃粮食
许多病友认为糖尿病就是不吃含糖的食物,甜的食物、水果都不能吃,其实不然。
原则上糖尿病患者什么都可吃,但都不可多吃。对于糖友的饮食控制的是总能量,而非只是糖。
体内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物质为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每克葡萄糖和蛋白质在体内均会产生4千卡能量,而每克脂肪产生9千卡能量。三者在体内可相互转换。因此哪一类多吃都不可以。
每一种食物三大营养物质占比例各不相同,所含能量也不相同,目前市面上的无论是糖尿病食品(如荞麦,燕麦)等还是无糖食品(不加蔗糖的食品)都是含有能量的,都不可多吃。
肉、蛋鱼虽含糖量不高,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还有一些食物,比如土豆、南瓜、地瓜、北方人喜欢吃的粉条类,都是含能量比较高的。还有富含油脂的坚果类食品也是高能量,30粒花生相当于1勺油匙,因此能榨油的和油炸的统统都要控制。
水果促进消化,平衡人体酸碱度,果胶果糖钾元素维生素及其比例对人体有一定重要意义,而且现在有研究发现吃水果的糖友要比不吃水果的糖友血管神经并发症出来晚一些,因此两餐间加一些水果很必要。
但要多选择一些含糖量低的水果,比如西瓜、草莓等,而香蕉、葡萄、菠萝则含糖量较高。
胰岛素有依赖性,没有不良反应
有些患者在需要胰岛素治疗时,总是顾虑重重,好像打上胰岛素病情就非常严重,而且总是有一种匪夷所思的逻辑,就是打上了再也停不下来了,这是错误的。
在下列一些情况下需要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在血糖较高,口渴、多饮、体重减轻症状比较典型时,这种状态提示我们体内的胰岛细胞已经非常疲惫,必须给予它外源性的胰岛素,帮助他充分休息,然后它才可以精神百倍的再次投入工作。
甚至有一部分患者在停用胰岛素后一段时期内需要药物治疗血糖完全恢复正常,我们叫糖尿病的蜜月期。
因此胰岛素没有依赖性,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加上去待病情稳定就可以根据情况逐渐减量至停用。
另有一部分糖友,认为胰岛素没有不良反应,在不需要胰岛素治疗时强烈要求打胰岛素。
其实胰岛素的应用除了不方便外,还有一些短期与长期的不良反应,比如过敏反应和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水肿、屈光不正和视网膜病变加重、低血糖,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长期大量外源性胰岛素摄入(高胰岛素血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
因此,胰岛素是把双刃剑,需要应用时要当机立断,但绝对不是多多益善。
口服降糖药伤肝伤肾
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机理各不相同,体内的代谢途径也不相同,有些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比如二甲双胍既不伤肝也不伤肾,它是通过原型在肾脏代谢,而且我们的肝脏和肾脏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医生在用药时肯定已经权衡过利弊,因此遵嘱用药,定期复查,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用担心药物伤肝肾的问题。
中药可以根治糖尿病,比西药好
有一些患者认为西药有不良反应并只能治标,而中药则没有不良反应而且可以去根。这真是大错特错!
首先有些中药也是有毒性的,每年药物性肝损伤中中药导致的占了很大比例。
其次,有些中药,尤其是胶囊制剂,其有效成分就是很便宜的西药降糖药。
比如我碰到过好几例患者说在哪里买到中药秘方降糖药,说明上一堆中药名称最后写了两个化学分子式,一查是苯乙双胍和格列苯脲,这是临床上已经很少用的两种药。
最后,还有许多广告打着根治或者治疗糖尿病的旗号,招摇撞骗,其实这些所谓的药物根本未经过国家药监局审批,成分效用一无所知,因此糖友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而使用,一定要坚持正规治疗。
贵药是好药,药效越强越好
总有患者同我说:医生您给我用最好最贵的降糖药,或者效果最强的。
除了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机理各不相同。其实的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点在降糖药里真是真理。
二甲双胍是目前推荐首选的,远期获益也是最多的。但许多患者却认为二甲双胍是老药又便宜,很不相信这个药。
同时疗效强的降糖药,比如胰岛素促泌剂格列苯脲等却未必是最好的,作用强易出现低血糖、血糖波动大,长期应用也有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远期获益及其他器官的获益并不如二甲双胍,也没有二甲双胍安全。
空腹血糖达标就行,血糖越低越好
有相当一部分糖友只监测空腹血糖,岂不知许多患者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餐后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病程持续进展,并发症便会出现。
还有许多糖友一味追求血糖达标,认为越低越好,尤其是在用胰岛素和促泌剂的患者,这样的宗旨指导下很容易出现低血糖,而后是反应性的高血糖,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低血糖对大脑的损伤或致命性的低血糖;同时波动性血糖加速了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真是得不偿失。
因此,糖友监测空腹血糖的同时,应监测餐后血糖,每3到6个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并且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治疗糖尿病,降血糖就行
我们降糖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除了血糖,还与血压、血脂、抽烟等有关,如果存在两个以上危险因素,那么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时间或程度便会大大增加。
因此,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全方位无死角,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兼顾血压血脂,这样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吃着药打着针就行,没症状不用复查
糖尿病用药的目的是把血糖尽可能的控制在达标范围,让并发症止步,而有些患者虽然承受着用药的不便却不追求用药的疗效,好像用药只是为了追求心理安慰,只要没有不适症状便不就诊。
其实许多时候血糖轻度升高并无症状,至多会有一些乏力的感觉,但是高血糖的危害却是持续存在,相关并发症出来就比较麻烦了。
因此用药方案需要时刻调整,比如初诊断的糖尿病,血糖偏高需要胰岛素治疗,而在一到三个月中就会根据情况停用。
正确的做法是:每周都需要检测血糖,医院复查,每年评估一次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
忠告:饮食运动是基础,药物治疗需恰当,定期复查很重要,时刻学习不放松。
作者:康姚洁解放军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治疗的18个认识误区,您有吗?
作者张志英来源一附院内分泌科
误区1:糖尿病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
糖尿病的危害在于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的并发症。急性并发症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慢性并发症具有高致残率,控制不佳的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在糖尿病患病早期就要严格控制各种代谢紊乱,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在长期病程中可预防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终身受益,这也被也称为良好血糖所产生的好的“代谢记忆效应”。
误区2:既然患糖尿病,就必须用糖尿病药物治疗
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包括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控。一些发现较早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单纯的饮食和运动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指标范围内。部分肥胖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后,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合理运动,再加上降糖药物的应用,能够成功将体重减至理想水平,停用降糖药物后,仍可继续保持正常血糖。部分消瘦且发病时血糖过高(HbA1C10%)的患者,进行了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3个月后停用了胰岛素,血糖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正常。
误区3:一旦注射胰岛素就变成1型糖尿病了
首先,不存在2型糖尿病向1型糖尿病转变问题,它们是发病原因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其次,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在自身胰岛功能衰竭、内生胰岛素不足时也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特别是磺脲类降糖药存在着继发性失效问题(一种磺脲类药物用到最大剂量,空腹血糖仍然10mmol/L)。这与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机制有关,它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在继发性失效时,提示自身胰岛功能差,应该尽早换为胰岛素治疗。
误区4:治疗糖尿病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少
中药可以调节糖尿病患者机体功能状态,改善患者的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无力、皮肤瘙痒、视力下降、手足麻木、腰酸腿沉、多汗、便秘、阳痿等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或/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延长寿命。通过中医药调理,可以改善机体内环境,使西医降糖药发挥更好的作用效果,减少西药用量。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成分,因此降低血糖还要依靠有明确疗效的西药,只要根据降糖药物的适应症个体化用药,就可以避免西药的副作用。中药同样经过肝肾代谢,也是有副作用的,只是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阐述罢了。
误区5:注射胰岛素会成瘾的
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最重要的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糖尿病正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而产生的疾病。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补充体内胰岛素的不足,协助自身胰岛细胞降低血糖。因为它是一种蛋白质,经口服给药会被胃肠道消化而失效,目前只能通过注射途径给药,并不是像毒品一样注射后产生心理依赖而无法停止。停止胰岛素注射只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不会有毒品一样的戒断症状。
误区6:动物胰岛素与人胰岛素没区别
动物胰岛素是在没有生物工程技术的条件下,从猪或者牛的胰腺组织中提取的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它的蛋白成分和结构不同于人胰岛素,因此生物效价低;过敏反应发生率高;长时间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减低疗效。随着基因工程的进展,清楚认识了人胰岛素的分子结构和定位,基因重组的人胰岛素已经取代动物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注射用人胰岛素分子结构与人体自身合成的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生物利用度高,长期使用不会产生抗药性。
误区7:擅自模仿其他糖尿病患者用药
降糖药应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高低、进食多少、生活习惯、肝肾功能、病程长短、有无其他疾病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并要结合降糖药物的降糖强度、肝肾代谢特点、作用时间长短、副作用等药理学知识,给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药物方案。切忌自作主张随意跟从他人用药。不恰当的服用降糖药物可发生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甚至低血糖昏迷导致死亡。
误区8:药物价格高,降糖必定好
新近上市的降糖药物因为研发成本高、进口税收、加工运输成本等原因,售价较高,但不等同于降糖效果好。一些老的药物如二甲双胍,临床已有50多年的用药史,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明确,目前仍然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应该注重个体化,因人而异,只有适合的才是最佳的。
误区9:血糖降得不好赶紧换药,频繁换药,随意组合应用
如果没有不能耐受的副反应或服药禁忌,原则上不推荐频繁变换治疗方案。口服降糖药物经过吸收和代谢,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实现稳定的降糖疗效,这时候再根据血糖增减药量,使血糖达标。频繁换药,人为增加血糖波动。各种降糖药的药物作用机理不同,随意联合应用一方面治疗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不良反应会协同发生,加重副作用。原则上同一类药物不能联合使用。
误区10:糖尿病是慢性病,不着急就医,并发症出现后再治疗也行
早期糖尿病治疗,用药简单,血糖容易控制,花费低。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产生的记忆效应,可以在以后长期病程中降低并发症发生,终身受益。等到发生了并发症再治疗,不仅用药种类增多、治疗费用昂贵,而且患者整日被各种并发症症状困扰,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可导致残疾和死亡。
误区11:不论哪类口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都一样
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方法是根据它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确定的。比如,拜糖苹抑制小肠绒毛膜刷状缘上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从而抑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抑制葡萄糖从肠道吸收进入血液,降低餐后血糖。它的药理机制决定只能在进餐时随着碳水化合物进入肠道才能发挥降糖作用,饭后服药无效。因此不注意降糖药服用时间可能导致药物不能有效发挥药物作用、发生低血糖、加重不良反应,因此一定要遵照医嘱服药。
误区12: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如果短时间内血糖下降过快,会出现心慌、饥饿、面色苍白、全身大汗等低血糖症状,这时测量血糖值可能并没有低于3.9mmol/L,我们称其为低血糖反应。是由于人体内环境对血糖突然下降无法马上适应造成的,所以应该平稳降糖。降糖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最重要。
误区13: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出现低血糖也不要紧
血糖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脑细胞主要依靠血液中葡萄糖提供能量,对低血糖反应最敏感。反复低血糖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性情改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脑卒中,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一次严重低血糖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血糖应该降到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误区14: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一旦血糖控制好,可马上停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终身疾病,大部分患者或早或晚都需要终生接受药物治疗。 血糖恢复正常是药物维持的结果,一旦停药,血糖很容易回升,而反复的血糖波动会造成疾病的进展加速。目前糖尿病患者应坚持降糖药物治疗,维持血糖平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和改变,以确保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合理范围内。
误区15:降糖药会损害肝肾,不能长期服用
口服降糖药对肝、肾影响并不大。有些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在肝功能有损害时应避免使用,但它本身不会引起肝脏损伤。临床上真正因降糖药副作用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少之又少,但糖尿病控制差,最终发展成肾病的患者却很常见。相比之下,应用降糖药物控制好血糖更为关键。
误区16:尽量靠吃药控制血糖,实在控制不住了再打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1型糖尿病或是胰岛素严重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态不佳,或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可保护自身残存的胰岛功能,降低患者发生严重心脏病、脑卒中及其他疾病风险。适时的胰岛素治疗,能及时控制代谢紊乱,让口服药物更好的起效,延长药效持续时间,保证患者健康生存。
误区17:坚信某种保健品可以控制血糖,甚至能根治糖尿病
以目前对糖尿病的研究和认识,大部分糖尿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少部分由于某个基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目前也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仅有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在治愈原发疾病如生长激素瘤手术切除肿瘤后可治愈。极少数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早期被确诊,及时饮食、运动治疗、降低体重后,血糖能够恢复正常,达到“临床痊愈”。因此,原发性糖尿病多数无法根治,只能通过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保健品逃避了药品监督管理,以食疗形式问世,存在着内含成分不明、价格昂贵、效果不确切、生产厂家虚构、副作用不明了等诸多问题,有的引起严重副作用却无从问责。购买这类商品要注意看有无批准文号、生产厂家是否可靠、有无详细说明书、包装是否合规等,尽量到正规药店、医院购买。
误区18:医院看病,不做化验,相信广告中的“某老中医”,“某教授”的秘方。根据药品广告,滥服降糖药或保健品。
我国目前的药品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不法厂家或个体营销商看中了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巨大市场,以各种诱惑、虚假宣传诱导糖尿病患者购买其产品,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打着以下旗号售卖其商品,如“治糖不用限制饮食”、“适合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不打胰岛素,可以停用降糖药!”、“能使胰岛功能再造!”、“能根治糖尿病”等等。对于那些“只在网站上销售,只邮寄!”、“上门推销,电话推销,多买优惠!”、“磁铁、电脉冲或新发现的粒子,是高科技产品”、“自制药、祖传秘方、御药!”等宣传一定不要轻易听信。只要患者稍微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就不会被这些不切实际的宣传所迷惑,造成既损失钱财又延误病情治疗的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因服用“秘方”、“保健品”而发生低血糖昏迷死亡。
摘自《糖尿病诊疗与自我康复》
感谢您对“一附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