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病,到最后都要调ldquo它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m.39.net/news/a_6205102.html

可是胃里的浊气是从哪来的?从胆上来的。胆的浊气又是从哪来的?胆不是单一的通道,它是跟肝连着的,浊气就是从肝那儿来的。本来,肝产生了浊气,可以通过小肠以屁的形式排出去,可是下面堵住了,它就只能往上走,最终在胃那儿撞击胃壁。

可肝为什么会产生浊气?

年的时候,国内引进了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叫《病由心生》。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内科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这和《黄帝内经》把“疾”和“病”区分开来是一个意思。咱们老祖宗在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点,如今也得到了西方现代医学的证明。

所以说,《黄帝内经》虽然是一部两千多年前的古书,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它的思想也是陈旧的。事实上,《黄帝内经》里的很多思想还是全新的,甚至是非常时尚的。只要怀着一颗诚恳、认真的心,我们就能从老祖宗那里挖到很多宝藏。

但是我们如果直接说胃溃疡的病根就是你的心,问题就出在你的心理情绪上,比如总埋怨人什么的,许多人就理解不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甭管你哪个脏器受到损伤了,都跟情绪有关,比如说恐伤肾,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但是最终伤的还会是心。打个比方说,心是一国之君,不管是军队打败仗了,还是粮库着火了,还是社会治安不好,虽然有直接的负责人,但都因国君而起,又最终反映到国君那里去。

因此,一切疾病根源于心,主明则下安!

治病必求于本,要想治好病,就必须知道病因。可疾病的原因是什么?中医和西医的认识各有不同。按照西医的说法,细胞病变就是病,中医的说法复杂多了,它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内因就是一个人的体质偏性。

何为体质偏性呢?其实,它就是“主不明”,或者说偏心,更确切地说就是血液对各组织的不对称供应,血液供应多了,对应的组织细胞就会功能亢进,血液供应少了,对应的组织细胞就会功能低下。当细胞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发生病变,产生西医上所说的疾病。

显然,中医把一切疾病都归于身体一把手的糊涂,或者说有偏执性,它总是把血液优先供应某一组织。这就象一个企业,中医把企业病归于一把手不知道知人善任,而西医则把疾病归于局部员工的调皮捣蛋。一比较就知道,中医的认识更接近真理。

很多人不明白,明明身体所有的信息处理在大脑当中,为什么身体真正的一把手是心?西医是不理解的,一直把大脑视为人体真正的中心。中医则不然,它始终认为,大脑虽然高高在上,但它绝对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作为人体的一把手,它都有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掌握了整体的资源分配,这个资源在人体就是血液,谁掌握了血液分配呢?它不是大脑,而是以心脏为核心的脏腑系统,它统称为“心”。因此,中医上才有“心主神明”。

现在的问题是,大脑中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对此,西方科学仍然一无所知,原因就在于西方科学只迷信精密仪器的观察,而忽视了它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物质运动。在对神经信息传递原理的认识中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本来神经信息是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来传递的,即有序水层大时,它们在细胞膜内外聚焦,形成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压差,有序水层小时,它们穿过细胞膜产生神经冲动。更简单地说,神经信息是通过一种媒介的聚散来传递的,可西方科学则把它当成了不变的信使在神经中穿梭。认识不同,对大脑的认识差别大了,如果把神经信息当成是不变的信使,大脑中的秘密永远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如果把神经信息当成是一种媒介的聚散,大脑中的秘密迎刃而解。

原来,大脑中的意识产生是信息优胜劣汰的一种结果,只有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并由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运动,反馈到全身,这才形成了整体步调一致的意识活动。如果没有信息上的统一性,是不会产生这种信息上的优胜劣汰的,更无从理解意识的产生。

真实的意识产生是这样的,所有信息都通过神经先传递到后脑,在这里产生条件反射,产生局部的快速反应。不过这并不是意识,意识是一种整体性活动,因此,在大脑中一定存在一个信息的优胜劣汰过程,它就在大脑的前额区,所有信息产生条件反射之后,就会通过缘脑向前额区过渡,并在这里进行竞争,优胜劣汰,产生一个主导信息,并由它来主导整体的活动,这就是意识。

那么为什么说心主神志呢?

原来,大脑中信息的竞争结果不是随机的,而是和整体的能量优先支持谁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哪怕你表面上再强,如果受到整体能量的抑制,它都会迅速由强变弱成为统治者的附庸,哪怕你表现上再弱,它都会迅速由弱变强成为统治者来主导人的意识。因此,意识的产生不是由大脑决定的,而是由血液对各信息的不对称支持决定的,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对称,它就在于心的偏执,或者说主不明,针灸经络穴位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zz/1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