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伤的损伤程度与什么有关

冷伤是由于低温造成的人体伤害。可分为两类:①非冻结性损伤:是10T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常见于肢体末梢部分,如手足、耳鼻等部位,有冻疮、战壕足、浸渍足等数种。②冻结性冷伤:由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又分为局部冷伤(冻伤)和全身冷伤(冻僵)

外界气温低、寒冷是冷伤的基本原因。此外,环境潮湿、大风、直接接触冷冻的物品、无御寒设备、衣服或靴袜过紧等因素可加重寒冷的伤害;机体抵抗力降低,如营养不良、饥饿、疲劳、精神紧张,以及个体的易发因素等,都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非冻结性损伤

暴露于冰点以上的低温中,局部皮肤发生血管收缩和血流滞缓,影响细胞代谢。待复温后又发生血管扩张、充血和渗出,局部红肿,可有水疱,严重者部分小血管栓塞并造成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

受冻局部出现红斑、水肿、硬结,温暖后灼痒、胀痛或感觉异常,有时出现水疱,水疱下创面潮红,有浆液渗出,继发感染可形成溃疡。

战壕足或浸渍足开始时皮肤苍白,伤足感觉沉重不适、麻木、疼痛,继而局部红肿或有水疱,足部疼痛,活动或下垂时疼痛加重。后期水肿消退,但对寒冷敏感,活动时水肿又可出现,患足疼痛、发麻,影响站立。严重者可遗留足部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甚至可诱发闭塞性;血管疾病。

冻结性冷伤

是人体接触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的组织伤害。如野外遇到暴风雪、陷入冰雪中,或工作时不慎受到制冷剂(液氮、干冰等)损伤,均可造成冻结性冷伤。其特点是组织冻结,造成严重的血管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深部组织或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

1.原发性冻结损伤人体局部接触冰点以下的低温时,发生强烈的血管收缩反应,以避免热量的散失,维持机体的中心体温。如接触低温的时间稍久或温度过低,则局部的细胞外液甚至连同细胞内液都形成冰晶体,随着时间的延长,冰晶体逐渐增大,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大量渗出,造成细胞内脱水、蛋白质变性及酶活力降低,导致细胞内能量代谢物质耗竭,使细胞线粒体的呼吸率下降,大量代谢中间产物堆积,最终引起受冻组织死亡。此外,冰晶体对组织细胞尚可引起直接的损伤,使细胞间桥断裂或细胞膜破裂,造成细胞死亡。

2.继发性冻结损伤冻结组织在冻融时可引起更为严重的损害,是由于复温后冻区血流暂时恢复,血管扩张充血,但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岀增加,水肿增剧,进而血流减慢淤滞,甚至血栓形成,导致组织坏死。

3.全身冻结性冷伤全身受低温侵袭后,人体发生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和寒战反应以阻止体温下降;仍不能对抗严寒时,体温则由表及里全面下降,中心体温也降低,使心血管、脑和其他器官均受损害,如不及时抢救,可直接导致死亡。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zz/160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