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糖尿病论坛访谈杨文英中国脂

  编者按:3月20日,第六届肥胖与糖尿病论坛开幕式之后的主任委员论坛中,医院杨文英教授首先介绍了“肥胖与脂代谢紊乱的中国数据”,就此议题,《国际糖尿病》记者于现场采访了杨教授,并与杨教授的精彩演讲内容一起呈现给广大读者。

  

中国脂代谢紊乱的最新流行现状

  ~年,杨教授牵头完成了中国成人血糖及血脂紊乱的流行病学调查,首先报告了血糖异常的患病率及特点,并随后在发表于Circulation的研究中报告了中国人群的血脂谱特点。后者主要涉及中国人群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酯(TG)的正常水平、临界水平及异常水平情况,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控制率、治疗率及达标率等相关数据。从研究数据来看,我国人群中血脂异常患病率非常高,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通人群中的血脂异常发生率可达30%~40%。

  在众多血脂指标中,LDL-C受到更多   近几年来,大家对血糖增高的危害宣传较多,与群防群治血脂异常相比,我们在糖尿病的群防群治方面做得更好,很多人在血糖轻度增高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会主动咨询医生。虽然中国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优于中国血脂异常的管理。

中国脂代谢紊乱疾病的防控难点和要点

  血脂异常的风险主要在于其对大血管疾病的影响。众所周知,与轻度血糖增高并无症状一样,血脂异常也无明显症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一般人群重视血脂异常。目前血脂紊乱防控的难点主要在于对血脂异常所致大血管疾病风险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在心血管领域的宣传尚可,但在糖尿病这一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的宣传有待加强。

  要想做好血脂防治工作,首先就要大力宣传血脂异常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让大众知道血脂升高是需要治疗的;其次,让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能够坚持长期服药。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血糖恢复正常后即停药,等再次出现症状时再治疗;血脂异常的控制也存在类似问题。临床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患者追问血脂正常后是否需继续服药,甚至可能有些医生也不知道为何需坚持服药保持血脂稳定。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血脂异常的危害,还需了解长期药物治疗预防大血管疾病的必要性,这应该是今后开展血脂防治工作的两个重点。

  

  杨教授在本届论坛的报告中,介绍了对LDL-C的认识。UKPDS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第一风险因素是LDL-C,并未显示TG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机制包括胰岛素作用下降(抵抗和量的减少),血脂代谢紊乱,糖化、氧化应激导致脂蛋白结构的异常。TaskinenM-R等年发表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脂蛋白酯酶(LPL)活性降低,肝酯酶(HL)和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活性升高,带来的血脂谱相应变化为TG升高、HDL-C降低及小而密LDL及HDL升高。这些异常都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小而密LDL及HDL-C升高最危险。但是,该文中关于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特点并没有提及LDL-C。那么,LDL-C与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是什么?杨教授等分析~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例删除使用调脂药物者和老年糖尿病患者后的大样本自然人群数据,分析LDL-C在不同状态(年龄、血糖、肥胖状态、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人群中的水平,结果发现总体人群中LDL-C随血糖升高而升高,LDL-C升高也是代谢综合征的血脂异常特点之一。

  从年的IDF指南到年的全球指南,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成为重要的管理策略,并设定了各种靶标,其中关于LDL-C,控制目标为2.5mmol/L或不分水平而按危险分层管理。

  LDL-C升高的原因,可能与VLDL的降解有关,可能与CETP的活性改变有关,可能关乎LDL受体通路,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如摄入过多所致,这些都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另外,对LDL代谢通路、HDL-C种族差异的探讨以及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时对LDL-C的再认识,也是大家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杨文英

赞赏

长按







































为什么得白颠疯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cs/9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