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病因病理 > 剖宫产后11天反复发热,竟是这个原因 >
剖宫产后11天反复发热,竟是这个原因
患者,女,26岁,G1P0,孕39周,无产兆入院。
患者孕期各项化验检查、产科超声及骨盆内外测量均无异常,无阴道分娩禁忌。患者强烈要求剖宫产终止妊娠,结合患者分娩意愿,择期行剖宫产术。
患者头孢类药物皮试过敏,术前1小时医嘱给予克林霉素0.6g静滴,术中无特殊操作,术中出血约ml,皮肤切口给予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手术顺利。
术后再次给予克林霉素0.6g静滴预防感染。
术后第1日:出现发热,最高38.5℃,血化验提示:WBC13x/L,CRP35mg/L,PTC结果无异常,患者无咳嗽、咽痛,双乳软,无硬结,少量泌乳,拔除尿管后排尿顺利,无尿痛、腰痛。宫缩好,阴道流血不多,阴道无异味。给予简单的退热处理(布洛芬悬液15ml一次口服),后体温最低到37.6℃。
术后第2日:
再次发热,T:38.7℃。再次行头孢类药物皮试,提示过敏,后使用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
治疗过程中患者反复发热,每日最高体温均38℃,动态观察血常规和C反蛋白一度下降,而后又持续升高。
术后第4日:
血化验提示WBC:15x/L,CRP:87mg/L,PCT结果无异常。
盆腔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切口未提示异常回声,腹部切口无压痛,无硬结,阴道恶露少,无异味。
继续原方案治疗,莫西沙星治疗一周,患者仍反复发热,每日最低体温均37.5℃,切口出现硬结,有压痛无反跳痛,复查盆腔切口超声未见异常。
再次行头孢哌酮舒巴坦皮试,皮试阴性,更换抗生素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
同时外科会诊,虽盆腔彩超未提示切口有异常回声,但是切口出现压痛和硬结,局麻下打开切口,可见切口脓液流出,清创,引流。
引流次日,患者体温正常,感染指标下降,引流4日,切口无红肿、硬结,引流液无脓液,无明显渗出,切口局部涂抹生肌膏出院,此后间隔3-5日来院换药,最终痊愈。
年8月23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剖宫产率位居世界第一,平均46%,部分地区高达70%,医院已达90%,有媒体把这个数字称为「尴尬的世界第一」。
剖宫产率持续增高和无医疗指征的剖宫产密切相关,但是此类剖宫产不能降低孕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反而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其中术后发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术后发热是指手术后24h~10d内有2次体温≥38℃或手术次日至5d内每天最高体温平均值有2次≥38℃。明确发热的原因对进一步的治疗至关重要。
明确病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明确术前是否存在可能引起术后发热的因素;
回顾手术过程,了解术中是否存在发热的因素和/或操作;
区分术后吸收热和病理性发热;
根据发热出现的时间和峰值进一步明确发热的原因。
总结常见的原因如下表:(????点击可查看大图)
吸收热可自然好转,若体温过高,可对症使用退热药物。
泌乳热需要积极排空乳房,必要时口服退热药物和抗生素。
无阳性体征,感染指标无异常,和输液相关的发热要考虑输液反应,可停药监测体温。
腹部切口感染、子宫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都属于感染性发热,经验抗生素治疗的同时需积极留取相关标本行细菌培养指导进一步抗生素的使用。
对于术前孕妇机体有感染隐患,如胎膜破裂时间长、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等,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严格、切口渗血等。要注意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盆腹腔留置引流管观察腹盆腔情况。
结合本文病历要注意的是,对于切口感染,早期应用强有力抗生素可能导致体征不明显,但是若积极抗生素治疗仍反复发热,要考虑切口因素,可行切口诊断性穿刺尽早明确诊断,合理治疗。
谨记:无论是腹部切口还是子宫切口感染,一旦化脓引起的发热,单纯更换抗生素不起作用,只有进行伤口扩创冲洗、引流后,体温才能下降,但应同时给予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
剖宫产手术属于创伤类手术,仍存在许多术后并发症,只有在行剖宫产手术利大于弊的时候,剖宫产才可以称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为妇产科医生,要尽可能的避免无指征的剖宫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腹部切口感染、子宫切口感染及盆腔脓肿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当可造成感染加重、二次手术、切除子宫,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对于剖宫产术后发热的病人,需尽早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站友
u留言:我遇到一例脂肪液化的,术中缝合中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瘦,一边缝心里还一边嘀咕。术后第三天病人开始发热,伤口挤了下,有渗液冒出来,心里当时咯噔一下。后来经历了天天换药,二期缝合,近一个月才出院,我总结的是当时一直觉得脂肪层薄,就是因为当时缝合的时候没有拉起最底层缝,留有空腔,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你在临床中还遇到过哪些原因引起的术后发热,欢迎留言区分享,大家一起探讨学习责任编辑:mango投稿及合作:lijing1dxy.cn题图来源:站酷海洛参考文献:
[1].DellingerEP.Approachtothepatientwithpostoperativefever[M].In:GorbachSL,BartlettJG,BlacklowNR,editors.Infectiousdiseases.3rded.LippincottWilliamsandWilkins:Philadelphia,PA,4:.
[2].张春莲.剖宫产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探讨及临床处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17(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