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

6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才能达到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寿命的治疗目标。

以下六种需要找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0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最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首先要控制在7%以下,进一步达到6.5%以下。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说明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调整。

02

空腹血糖异常

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0毫摩/升左右。若空腹血糖异常,往往需要调整睡前的胰岛素剂量。

03

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

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应控制在8.0毫摩/升左右。餐后血糖升高大多与进食过多或餐前胰岛素剂量不足有关。

04

发生低血糖

若发生低血糖反应(如出冷汗、心悸等),有条件的话,应及时检测血糖并进食,在饮食与运动规律的情况下,应减少胰岛素的剂量。

05

饮食和运动变化

糖尿病人规律饮食和运动是很重要的,饮食和运动发生变化,就需要相应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特别是在减少进食或运动量增加时,应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

06

合并其他疾病

当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时血糖常会有波动,需通过血糖检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特别是在合并感染的情况下,血糖会难以控制,胰岛素剂量往往需要增加。

在治疗方案调整的过程中,糖友会担心血糖不稳定,特别是害怕发生低血糖。

因此,在调整期间,糖友要加强血糖监测,注意及时识别低血糖的症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增减胰岛素剂量。

知识链接怎样减轻注射胰岛素时的疼痛▲▲▲

1、针头要细而尖,选用专用的胰岛素注射器,其针头细而锐利,变钝的针头不要使用;进针速度要快,进针时要果断,进针越慢,痛感越强

2、注射前胰岛素需放至室温,胰岛素刚从冰箱里拿出,由于温度低,注射时会引起疼痛,要保持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3、酒精挥发干后再注射,消毒皮肤的酒精未干就进行注射,酒精从针眼被带到皮下,引起疼痛

4、更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都与上次注射部位保持3~4厘米的距离,避开皮肤感染处及皮下硬结

5、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约3厘米宽的皮肤,并引起轻微疼痛后再注射。这样既方便注射,又能分散注射时针头引起的疼痛感

6、拔针时别改变方向,注射完毕后,保持原进针方向,迅速将针拔出。

经过以上介绍,圈圈希望糖友们在使用胰岛素的时候,能正确掌握胰岛素的适应证和的使用方法,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发生。

来源好医讲糖

声明:本站文章为转载仅作分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评论留言删除~

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ManagementCenter,简称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牵头,中国医师协会发起成立的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通过践行“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原则,实现以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的规范诊治。

对代谢性疾病患者实行全人(血糖、血压、血脂、尿酸、脂肪肝、蛋白尿、眼底、血管等全面干预)、全过程(无病防发病,有病防并发症,有并发症防残防死)的标准化管理(统一检查检验仪器、统一干预标准、统一干预方法、统一控制目标),以期达到降低代谢性疾病及并发症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医院内分泌风湿科成立于年,是南阳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医院第一家系统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专科。

主要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及合并感染发热、妊娠糖尿病等;垂体疾病:如垂体瘤(矮小症、巨人症、溢乳、闭经)、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状腺肿瘤、甲减、甲状腺炎等;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肿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性腺病:如男女不孕症,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异常等;代谢紊乱:如肥胖症、高血脂、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dzz/1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