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流金岁月百年福临纪念耳鼻喉

我的一生几乎都在青医耳鼻喉科工作,对青医、对耳鼻喉科学我有至深的热爱和眷恋。看到年轻人和后辈学者们突飞猛进的成绩,我由衷地高兴和快慰。-——梁福临(,时年90周岁)

梁福临(-),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院耳鼻咽喉科原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战火纷飞年代的坎坷求学路

年,19岁的梁福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山东省和潍县两级奖学金。大学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从东北扩大到华北,梁福临和她的同学们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等抗日救国运动。

年北平沦陷,梁福临随校辗转至贵阳医学院后,到陕西汉中南郑县的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继续求学报国,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国立西北医学院,留校从医执教,在位于南郑县文家庙的西北医学院任耳鼻喉科助教、讲师,当时潘作新等教授也在该院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西安医学院讲师。

▲前排左五为梁福临教授,怀中孩子为其子张衡教授(前排左四,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原山东医科大学副校长);二排左二站立者为梁福临教授的丈夫张之湘教授。

年梁福临受聘来青岛主持我院耳鼻咽喉科工作,历任耳鼻喉科讲师、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耳鼻咽喉科主任和耳鼻咽喉科学教研室主任,年荣休。

20年、10万人、病例成就的鼻硬结病权威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胶东地区出现大量鼻硬结病患者,如何诊断、治疗该病当时是世界性难题。梁福临教授将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献给了这种疾病的研究,也成为国内该病研究的最高权威。她总结出我国鼻硬结病长程抗生素治疗的特点和原则,制定了诊断的规范。

为了探索鼻硬结病的发病规律,从而降低该病的患病率,年梁福临教授三次赴胶东农村,逐村、逐户、逐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历时数月,检查群众10万余人,摸清了该病的患病率和发病规律,提出了防治原则。

年,年近古稀的梁福临教授再次亲自对胶东农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看到患病率从年的万分之50,下降到年的万分之1.2,这使她感到无比欣慰。为探讨鼻硬结病的病理机制,梁福临教授于年和周惠民教授合作发表了该病超微病理学研究成果,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研究之一。

▲发表于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建国10周年特刊

年梁福临教授汇集鼻硬结病例余例,从中分析出我国的发病特点和诊治规律,拥有如此大的样本资料,至今世界上仍无人超过。如今,只要提到鼻硬结病,国内同行首先想到的依然是青大附院,依然是梁福临教授。

一生致力于耳鼻喉科医教研

梁福临教授一生致力于耳鼻喉科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辛勤奉献60余年,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女性耳鼻喉科学家。

▲梁福临教授和丈夫张之湘教授(原青岛医学院代院长)

解放初期,气管异物常为致死性疾病,梁教授带领大家在气管、食管异物的救治方面不断探索,在自己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编著了《支气管镜与食管镜学的使用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年出版,成为我国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从此国内同行有了学习的教材和工作的指南,我科的气管异物救治成功率至今仍居国内前列。

20世纪80年代,电子计算机在临床的应用已成为趋势,客观听力检查技术迅速兴起,但当时还没有条件引进国外的先进仪器。古稀之年的梁福临教授与青岛市电子仪表仪器研究所合作,用全部国产原件自主研制出听性脑干电反应检测仪,经鉴定符合国际标准,居国内领先水平,梁福临教授和助手们制成的样机在我科投入临床应用8年,使我科成为当时国内少数能够开展客观测听的科室之一。

梁福临教授赢得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尊敬,得到了崇高的学术荣誉。年她成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的创刊编委。年她受时任卫生部长李德全聘任担任卫生部耳鼻喉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同行中只有22人获此殊荣。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获中华医学会“桃李满天下”荣誉奖章。

梁福临教授的一生体现了老青医人那种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她当年开拓的科室,已经发展成为拥有5个亚专科、开放床位余张、每年为超过20万人次提供服务的大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疗中心和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她的精神激励着她的事业继承者们为建成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而努力拼搏。青大附院

「光阴的故事」

                







































白癜风的治疗方案
白癜风的药有那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dzz/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