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护理保健 >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和治疗 >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和治疗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和低热,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大小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偶然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疱疹破溃后成浅溃疡。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米粒到黄豆大小不等,一般不疼不痒,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儿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1、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有助于病例诊断,包括: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2、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
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要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对新发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
3、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1.家庭护理
给孩子多喝水,吃软饭,忌酸性饮料和较硬食物,用盐水漱口可以减轻口腔疼痛。不要搔抓皮疹,以防继发感染。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病毒药物。细心观察宝宝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孩子精神不好、脸色不好等及时就医。患病期间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2.预后
手足疱疹为自限性,一般发病3~4天后会自然消退,不留痂,口腔溃疡发病后数周逐渐愈合,不会留下后遗症。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手足口病的免疫力,但非终身。危重病例大部分经积极抢救后心肺脑功能恢复正常,完全治愈,但少部分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尤其是神经系统严重受累患者,还有部分患儿因心肺功能衰竭、重症脑炎、肺出血或出现其他并发症而死亡。
手足口病防胜于治
近日,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目前我国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据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手足口病目前已经进入了高发季节,今年的手足口病疫情和去年同期比有比较明显的上升,4月份全国手足口病发病42万多例。专家分析手足口病高发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病原体在外界环境当中广泛存在;二是5岁以下的易感人群基数比较大;三是这种疾病隐性感染比例高,所以传播途径是很难切断的。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印发了通知,全面部署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要求各地加强疫情监测,切实落实各种防控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同时也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地方防控工作的指导和督导。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而且防胜于治。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婴幼儿的餐具、玩具和其他用品要经常彻底清洗和消毒;要培养孩子认真洗手等习惯,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不要让孩子喝生水,注意营养和休息
治颈肩腰腿痛到晋城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李军诊所,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牵引理疗,针灸拔罐,打针输液等主治: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关节病变,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新医疗法,花钱少,见效快,随治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