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牧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控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控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黄疸和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流行范围广泛,对养猪业危害严重,猪附红细胞体主要通过接触被病原污染的血液、胎盘感染、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猪附红细胞体对干燥敏感,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对青霉素类药物不敏感,但对强力霉素敏感。通过引种时做好种猪的选育、在夏秋季节加强畜舍消灭蚊蝇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猪体抵抗力、采用敏感药物进行早期治疗等相关措施可对该病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一:传播途径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可通过摄食血液和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污染的尿而进行直接传播。使用被附红细胞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进行注射时可发生感染,用被污染的手术器具、阉割工具、断尾或打耳号器械、剪毛工具等器具时也可造成该病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蚊子)是该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啮齿类动物在附红细胞体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病条件

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后潜伏期短,繁殖快,动物一旦受到附红细胞体的侵袭后会导致急性感染。尤其是受到长途运输、饥饿、疲劳、惊恐、切脾等应激刺激时可导致宿主的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病而出现明显症状。

三: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一般情况下发生在哺乳猪、怀孕母猪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病猪发病突然,体温升高到39.5℃~42.0℃,精神委顿,饮食减退,卧地不起,病猪表现贫血、消瘦;后期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发绀,指压不褪色,甚至整个猪皮肤呈红色,成为“红皮猪”。新生仔猪可因过度贫血而死亡;断奶仔猪不能发挥很好的生长性能;育肥猪生长缓慢,出栏延迟;母猪流产、死胎、不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患病育肥猪初期便秘而后腹泻,有的尿呈酱油色,呼吸急促,心音亢进,出现寒颤,抽搐;母猪可携带附红细胞体,出现繁殖障碍。

四:病理变化

病死猪四肢末端、耳尖、鼻盘及腹下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剖检变化有血液稀薄,呈淡红色,不易凝固;皮下淤血、出血,脂肪黄染,肌肉苍白;有胸水、腹水(见图1);胸、腹、心冠沟脂肪黄染;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肺脏肿胀,小叶性肺炎(见图2);肝脏肿大、出血、黄染,呈土黄色质地变脆(见图3);胆囊肿胀,充满胆汁(见图4);脾脏肿大,呈暗黑色(见图5);肾脏肿大,肾盂水肿(见图6);膀胱黏膜黄染并有少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病理组织学变化有肝实质灶状坏死,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有含铁血红素沉着;脾小体中央动脉扩张充血;肾曲小管变性坏死;心肌变性;肺间质水肿;肠黏膜下层水肿充血、炎性细胞浸润。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如贫血、黄疸、发热、体表出血点等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方法。下面列出一种较为简便的诊断方法,在一般猪场都可以实施。即直接镜检法。

患畜静脉采血,滴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在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形,红细胞呈菠萝状、星状等不规则形状(如图7)。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低特异性和敏感性。

图7患病母猪血液镜下图

六:治疗

对猪附红细胞体的治疗目前较常用的药物有贝尼尔、土霉素、黄连素、强力霉素、盐酸咪唑等,上述药物能控制病情,但不能彻底杀灭附红细胞体。对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应本着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用特效药物的原则,不能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否则,随着时间的拖延,机体脏器衰竭,常引起继发感染,治疗难度加大,造成更大的损失。贝尼尔治疗附红细胞体病效果虽好,但毒副作用较大,因此应用时要注意不能超量,并且怀孕母猪禁止使用。此外,患附红细胞体病的家畜常伴有并发和继发感染,因此临床上需要酌情给予抗菌消炎、强心输液等对症和支持治疗。对于贫血较为严重的猪只,在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使用补铁的药物促进红细胞的合成以及板青颗粒或黄芪多糖拌料增强其免疫力,尽快恢复体能。

七:预防

主要通过3个方面预防:

①减少传染源。选育无猪附红细胞体病携带的种猪,要定期驱除猪体的内、外寄生虫;

②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灭鼠、灭蚊蝇工作,减少传播本病的机会;防疫操作及手术时器械要进行严格的灭菌消毒,减少该病的血源性传播;

③保护易感动物。改善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仔猪注意通风保温。

④在附红细胞体高发期,可在饲料中拌料牧乐康1kg/t或牧多西1kg/t+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3kg/t+小苏打2kg/t进行预防。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ys/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