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疾病危害 > 别误会了牛奶蜂蜜致癌 >
别误会了牛奶蜂蜜致癌
“牛奶和蜂蜜
会致癌?”
极端饮食方式才是罪魁祸首
4月16日到4月21日,是第二十二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全省各地相继发布了癌情报告,本报记者也在第一时间前往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了去年我市癌情与防癌知识,并在16日的民生版《肺癌发病率居首位》一文中做了详细报道。
上周,另外一则有关癌症的消息是本报公众 喝牛奶和蜂蜜会致癌?卵巢癌在年轻女性中是高发的恶性肿瘤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癌?癌症真的是绝症吗?带着大家关心的焦点,记者再次来到了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制科的办公室。
别误会了
牛奶+蜂蜜≠致癌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把“石蜜、蜂子、蜜蜡”列为上品,指出其有“除百病、和百药”的作用,且“多服久服不伤人”。而牛奶更是被百度百科称为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甚至誉其为“白色血液”,牛奶对人体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
那么,牛奶和蜂蜜真的会致癌吗?
牛奶、蜂蜜≠致癌!“牛奶和蜂蜜各自的营养价值不言而喻,过量摄入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牛奶和蜂蜜中都含有雌性激素,或刺激女性雌性激素分泌的成分,摄入过量会导致人体内的内分泌失调,最终致癌。”慢性病防制科科长张雪芬解释说,“这是我根据新闻中提供的信息所做的判断,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因为致癌原因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除了个体存在的差异性,遗传、环境、内分泌等因素环环相扣,不能单凭一种饮食习惯妄下诊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新闻中的‘小小’在饮食方式上太过极端,健康的饮食讲究均衡。”
张雪芬特别提醒,就这个新闻事件而言,这仅是一个临床个案,站在流行病全人群防控的角度上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大家对牛奶、蜂蜜的摄入无需有过多思想包袱,适量摄入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补给,也能均衡饮食结构,是有利的。
十万分之四的患病率
30%的死亡率
卵巢癌只是“小众”肿瘤
不少女性都知道乳腺癌、子宫癌,却对卵巢癌了解甚少,卵巢癌的患病率高吗?21岁正值青春年少,是身体素质最黄金的时间段,连这样的姑娘都抵抗不了卵巢癌的侵蚀,卵巢癌真的那么可怕吗?
张雪芬拿出了一份她刚整理好的资料,数据显示,年至年,这最近的5年中,我市本地户籍人口新上报患有卵巢癌的病例共计例,且每年的新增患病例数稳定,并无明显波动。我市女性新增全部恶性肿瘤患病率是例/十万人,而卵巢癌这五年来的患病数是4.1例/十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卵巢癌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患者总数之比不到1%。“卵巢癌是小众癌症,发病率明显低于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子宫癌,并不是来势汹汹的恶性肿瘤。”张雪芬说。
那么,卵巢癌是否有年轻化的趋势呢?张雪芬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结构上来看,25岁以下的只有6例,而40岁及以上人群则占了80%,这与人体机能的退化不无关系。”
癌症≠绝症
可以预防,也可以治愈
大家对癌症似乎有着莫名的恐惧感,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其实,癌症并非绝症。张雪芬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40%的癌症。另外,在早期发现,并积极介入治疗的癌症,有1/3治愈的可能。”
如何科学防癌,治疗癌症的关键又是什么?张雪芬给大家支了支招。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远离癌症,要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坚持不吸烟、不喝酒、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的生活方式和防治有关感染,可预防40%的癌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远离危险因素是预防癌症的第一要务。
我们可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改善居住条件;成年妇女经常进行乳房自查;定期做宫颈细胞学检查;加强劳动保护;减少与致癌物的接触;避免长时间强烈阳光照射;保持周围环境和个人卫生。
“预防和治疗有关病毒和细菌等感染,可以减少相关癌症的发生。”
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癌症是由慢性感染引起的,例如人类乳头瘤病毒可引起宫颈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我们可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感染乙肝病毒者应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使用安全套可预防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感染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癌症是可以治愈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愈水平的关键。”
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通过早期发现和充分治疗,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治愈。有相当一部分癌症有警示症状,只要保持警惕,及时就诊,就可以早期发现。
我们可以:在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及早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如下癌症早期征兆:硬结或者硬变,如乳房、皮肤等部位;疣或者黑痣有明显变化;持续性消化不正常、声音嘶哑、干咳及吞咽困难;鼻、耳、膀胱或肠道不明原因的出血,月经期外出血;不愈的伤口,不消的肿胀;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此文来源于网络)
南昌白癜风医院专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