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临床症状 > 刘伯温被朱元璋毒死这三点,也许证实了朱元璋的清白 >
刘伯温被朱元璋毒死这三点,也许证实了朱元璋的清白
21世纪最开始那几年,韩国的一名学者拿出一封年前的家信,留书者叫陈宁,生前是胡惟庸的心腹,家信中说起胡惟庸探视刘伯温以前,特地询问了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存亡。使人惊悚的是,朱元璋居然让胡惟庸在刘伯温汤药内下毒,由此毒死了刘伯温,而陈宁介入了下毒之事。因为这件事的重要性陈宁害怕整个家族遭殃,把一本书信留给了一个儿子,并把它送到了朝鲜,从而保留了一条血脉。
这封书信的内容可靠吗?从史料上看,涵括《明史·刘基传》、《明实录·刘基传》、黄伯生《行状》、张时彻《神道碑铭》等记录,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但在《明史·刘基传》记录中,朱元璋的态度、刘伯温死前反映等,却又暗指朱元璋才是幕后真凶。
既然云云,韩国这一封明代家信,真的揭露了刘伯温死因,是朱元璋教唆胡惟庸毒杀?其实,刘伯温既非胡惟庸所杀,又非朱元璋所杀,最大的可能是生老病死!
要探求此事,咱们有需要先看一看朱元璋毒杀刘伯温的三个疑点。
明初的乡党之争:淮西派与浙东派
朱元璋建国过程当中,有两个功绩聚集地,一是淮西派,李善长、胡惟庸是其代表,一是浙东派,刘伯温、宋濂是其代表。
明朝建立后,淮西派与浙东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权力斗争的势头,两派势不两立。这就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然而,浙东学派却无法与淮西学派尤其是其代表人物刘伯温相抗衡,因为““谈洋王气”事件(年)、刘伯温“引咎自责”,此后刘伯温一直未能崛起,大大削弱了浙东学派的实力。
政治讲求均衡,在淮西派权势大增、浙东派权势大减的情况下,朱元璋还要毒死刘伯温,进一步减弱浙东派,可能性还真不大。
刘基身体状况:40岁,脱发
刘伯温从小就多病多灾。据他自己说,他四十岁就“秃顶”了,还患有脚病,走路不方便。58岁时,刘伯温写诗《老病叹》感叹,“我身衰朽百病加,年未六十眼已花。筋牵肉颤骨髓竭,肤腠剥错疮与瘸
更重要的是,他的健康状况变得更糟,因为他成遭人陷害,他在政治上失去了权力,他变得孤独和怨恨。在64岁时,描述他自己是“予须发已白过大半,齿落什三四,左手顽不掉,耳聩,足醸踔不能趋”。
是以,年2月时,朱元璋同意刘伯温“回乡养老”。而在此前的正月下旬,刘伯温沾染了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带太医替他看望刘伯温,这便是传统观念中鸩杀刘伯温的一段故事。
浙东派比不过淮西派,刘伯温又显然命不久矣,为什么朱元璋还要毒死他?从逻辑上说不通。
奇妙的毒药:需要80多天才能生效。
年正月下旬,朱元璋让胡惟庸带太医给刘伯温治病。年农历四月十六。在这80余天的时间里,刘伯温没有再喝胡惟庸或朱元璋的其余汤药。换句话说刘伯温在历史书上记载的毒药发生后,活了80多天。
胡惟庸给刘伯温下的什么毒药?能让刘伯温腹痛神奇地长出“硬结”,却不立即杀死,要80多天的毒发致死?现代社会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古代社会了。对于像刘伯温这样多灾多病的身体,如果你不控制毒素,他可能当场死亡!
古老的毒药只不过是鹤顶红之类的东西,没有慢性毒药,也没有“百日死亡”之类的。如果真有这样的毒药,那么古代皇帝想要悄悄地去掉眼中的刺,肉中刺,又要花费什么努力呢?
朱元璋政治手段:借刘基之死袭击胡惟庸
经由过程以上三个疑点来看,刘伯温最大多是病死,基础可以证实朱元璋或胡惟庸的清白。但是,为什么在史书中包括《明史录》,说的确实却是胡惟庸毒死?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没什么反映,《明实录·刘基传》仅记录“上痛悼之,赐遗甚厚”。此后四年中,关于刘基死因,明朝上下都没有质疑,直到洪武十二年才被提起。
《明实录》记录,先是胡惟庸的同党御史中丞涂节告密,指出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而后,朱元璋就此开端审判,由此揭开了刘伯温之死的“黑幕”!
真凶真是胡惟庸吗?实在,连系明初政坛全力奋斗,能够清楚地看到,其时相权与君权的冲突激烈,朱元璋准备打倒胡惟庸,所以不过是借刘基之死找事罢了。刘基身后第五年,朱元璋扳倒了胡惟庸,将宰相权柄收归天子之手。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借助刘基之死扳倒胡惟庸,却被清代映照为他教唆胡惟庸鸩杀刘伯温。到了当代,更是有一大票网友、甚至专家学者,都觉得朱元璋毒杀了刘伯温。也许是因果报应罢了。
人们之所以信任“朱元璋鸩杀刘伯温”,一个首要原因是后人将刘伯温神话了,觉得刘伯温无所不克,知道了很多秘密,所谓“你知道的太多了”,所以朱元璋不放心,就派人害死了他。其实刘伯温是人,不是神,所以哪有那么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