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羊鼻蝇虫病危害性及其防治

羊鼻蝇虫病是由苹鼻蝇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颅窦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近年来,在我区农户喂养的羊群中,由于对苹鼻蝇虫病的防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羊鼻蝇虫病感染率急聚上升,以致影响到羊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影响羊的育肥效果。笔者通过深入农户和养殖场中对羊鼻蝇虫病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预防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病原及其生活史1、成虫:大小约25~30毫米,头大,额显著凸出,侧额区有许多袋形凹陷,由每个凹陷处发出毛一根。喙退化,不咬动物,也不能摄食。触角短,触角芒基部甚粗壮,远端纤细无力,两角触的距离小于触角第三节的直径,触角芒无毛。脚短,翅小透明,第四纵脉与第三纵脉会合,第一后室封闭,中胸背板的横缝完整,胸毛付缺,但有长毛。腺部颇粗大,腹片宽大,腹部短。体表呈灰色,但有不整齐而又能闪光的灰点。羊鼻蝇成虫一般在2~4月开始出现,尤以夏季最为活跃,一般在冬季停业繁殖,其寿命一般为3~6天,最多也不超过20天。成虫羽化后,1~3天就可以进行交配,晚上和清晨常爬在屋角或一些阴暗的地方,待天亮后,特别是中午天气炎热的时候,常围绕羊群飞翔,在羊的鼻孔周围产生幼虫。羊非常害怕这种蝇虫,一听到它的飞翔声或看到它飞翔,就狂奔乱跑,常以鼻抵地或者把鼻抵在别的羊身上,以躲避其侵袭。2、幼虫:初期幼虫约长1~5毫米,成长后约长25~32毫米,幼虫粗壮,背拱起,腹扁平,前端不太细,第三龄幼虫有一对强大而弯曲的黑色口钩,各节的腹面有无数小刺,背面没有。前端气门不显著或付缺,后端由许多小孔的小板组成一对D形气门。羊鼻蝇幼虫由成虫产生在羊鼻孔周围后,逐渐向鼻孔内爬行,一直爬到头骨额腔中,也有极个别的爬到气管、支气管、眼、耳等组织器官管道中。附着于粘膜上,逐渐发育,在鼻腔,额窦内发育至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成熟后又逐渐移向鼻孔,当羊只打喷嚏时喷出于地上,并钻入泥土中。根据气候的不同,经1~2月左右又由蛹变为鼻蝇成虫。其羊鼻蝇成虫在我区一年一般为1~2个世代。二、羊鼻蝇虫的危害性1、一般危害性:羊在鼻蝇活动季节,因害怕鼻蝇产蛆使羊只精神不安,四处躲避,不能安心在太阳下放牧采食,影响羊只育肥。当幼虫进入羊的鼻腔后,幼虫口钩刺入鼻道,口钩与小刺刺激鼻腔,额窦粘膜,引起鼻腔粘膜发炎,患羊常常鼻流粘液,粘液由稀变粘,最后变成脓性,并且呼吸困难。同时由于幼虫腹面有刺,头部有钩,在鼻腔爬行时,刺激患羊常打喷嚏,使羊只吃睡不安,加上鼻腔化脓产物被羊吸收,乃至引起全身衰弱和营养不良,最后使羊只逐渐消瘦:个别的会引起死亡。羊鼻蝇虫病常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羊的剖检资料(在鼻腔及额窦内找到幼虫)来诊断。近20年的时间,笔者对屠宰、病死和其他原因死亡的只羊只进行羊鼻蝇虫检查,累计查出率达87.6%,绵苹的查出率几乎达%,尤其是夏末至冬末,查出率则更高,多者在一只绵羊的鼻腔内发现幼虫达64个。









































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
广西省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cs/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