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基本常识 > 口服降糖药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使用 >
口服降糖药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使用
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已被证实同样有效,在控制餐后血糖和降低体重方面二甲双胍更胜一筹。
安全性方面,大样本研究显示两者与胰岛素相比并未增加母体或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且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体重增加少,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而两者比较,格列本脲治疗的孕妇面临更高的孕期体重增加、分娩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风险。在临床中,需根据患者情况知情同意后酌情使用。
提示本文涵盖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胎盘透过率,在孕期使用的剂量、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等几个方面内容,本文仅就在孕期使用的剂量和安全性两方面展开,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糖尿病杂志年第8期。
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在孕期使用的剂量妊娠期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药物清除速度加快,格列本脲可从小剂量起始,如0.~2.5mg每日一次,根据血糖情况每周增加2.5~5.0mg,当日剂量超过10mg时应分两次服用,最大日剂量不超过20mg;二甲双胍可从mg每日一次或每日二次起始,1~2周后每周视血糖情况增加~mg,最大日剂量为2mg。国内暂无相关数据可查。
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对于临床医师和GDM患者来说,对口服降糖药的安全性的担忧往往多于其有效性,因此,口服降糖药安全性相关临床研究数量远远多于有效性研究。
01格列本脲的安全性:
格列本脲与胰岛素安全性相比的研究数量较多,但结论并不一致。一项样本量为例的队列研究显示,接受格列本脲治疗孕妇的新生儿进入NICU的风险更高。还有一项持续了11年的例大样本研究发现,格列本脲治疗组新生儿NICU入院率、呼吸窘迫、大于胎龄儿发生率均高于胰岛素治疗组,而新生儿低血糖、产伤、早产、黄疸、剖宫产率均无差异。
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亦得出不一致的结论,一项包含了4个随机对照研究和5个观察性研究(共例对象)的系统回顾得出结论:使用格列本脲并没有增加母体或新生儿的不良结局。一项Meta分析总结了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例患者,格列本脲治疗组的出生体重、巨大儿风险、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胰岛素治疗组。
在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对比研究中,来自中国学者的一项Meta分析亦显示,格列本脲治疗的GDM孕妇比二甲双胍治疗的孕妇面临更高的孕期体重增加、分娩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风险。近期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因为药物副作用而停药的患者中,格列本脲的不耐受率为11%(低血糖);二甲双胍的不耐受率为2%(胃肠道反应)。在平均血糖控制水平、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和电解质紊乱方面,两药无显著差异。
02二甲双胍的安全性:
MIG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相比,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围产期并发症相似。中国学者的Meta分析综合了18个随机临床研究,发现相比胰岛素而言,二甲双胍治疗后母体体重增加的风险较小,但早产风险升高;泰国学者一项涵盖例GDM患者的Meta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时他们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降低妊娠高血压的风险。对于PCOS患者而言,二甲双胍可降低流产及新生儿并发症风险。
Su和Wang系统性回顾了涉及人的6项随机临床试验,发现与胰岛素相比,二甲双胍并不增加母体和新生儿不良结局;且母体体重增加少,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Marques等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不良围生期结局如流产、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围产期死亡、剖宫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先天畸形和新生儿损伤等方面,二甲双胍和胰岛素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以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在治疗GDM时的安全性较高。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糖尿病杂志》,,9(07):-
点击观看近期热文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博士写的看病神文,终身受用
一个假人放在宝宝面前,结果她的举动让世界吃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