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北京那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PRDC是由多种病原体、饲养环境与管理不良,猪群免疫力低下与应激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综合征。主要在生长育成猪中发生,表现为较高的死亡率,治疗成本增加,增重缓慢,饲料效率降低,严重影响猪群生长速度及整体的均匀度,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非传染性病因包括: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粉尘,如空气中灰尘和饲料等;温度剧变、低温高湿和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猪舍内漂浮大量的尘埃、饲料粉尘及飞沫颗粒等对猪呼吸道系统有着直接刺激和致病作用,尤其是尘埃、饲料粉尘及飞沫可成为其他病原体的载体,对病原体起到保护和扩散作用。非传染性因素在PRDC的发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取决于环境、养殖设施和管理水平。加强猪场的综合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非传染性因素造成的损失。

传染性病因主要由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引起。病毒性病原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SI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有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猪链球菌、猪霍乱沙门菌等。主要寄生虫有猪蛔虫、猪后圆线虫、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等。

PRRSV是PRDC的常见原发性病原之一。PRRSV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淋巴系统,特别是肺泡巨噬细胞的破坏和猪呼吸道免疫系统的损伤,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使呼吸道其他病原乘虚而入,从而促进了包括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SIV、猪链球菌等多种病原体混合或继发感染,并可使猪气喘病急性暴发。最近几年证明,PCV2与PRRSV也有显著的协同作用。猪肺炎支原体是本病的重要诱因,被誉为“钥匙病原”。它能严重损害猪呼吸道上皮黏膜系统,破坏机体天然屏障,为多种病原体的呼吸道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常导致多种疾病继发感染,如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链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还可促进PCV2的感染。在PRDC的临诊病例中,经常发现肺炎支原体与PCV2混合感染,常发现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导增生的支气管周围淋巴组织区域有PCV2的抗原。PCV2或肺炎支原体单独感染只能引起轻微的一过性呼吸道疾病和病变,但如果两者混合感染,可导致严重的PRDC与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一致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和病变。不过近年研究表明,PCV2单独感染也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可以显著破坏脾脏和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导致淋巴细胞数量下降,造成免疫抑制。其他如猪瘟病毒可导致猪胸腺萎缩和免疫抑制,伪狂犬病毒都可侵害猪的呼吸系统,并造成严重损害。多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将使得疫苗免疫的效果不理想。

本病主要发生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1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病猪首先表现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但大多表现轻度气喘、断续咳嗽和呼吸困难,轻微发热(40度左右),眼分泌物增多,结膜炎症、水肿。在耳、鼻端及四肢下端、眼睑等处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在急性发作时可见明显的体温升高和呼吸道症状,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猪从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则病猪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高,僵猪比例增加。如饲养管理条件差、猪群密度过大会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加严重。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发病率高达25-60%,死亡率可达20-90%。耐过猪一直生长缓慢,导致饲料报酬升高,出栏日龄比正常推迟15-20天。

最主要是在肺脏,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常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花斑状病变(橡皮肺);肺出血水肿、质地变硬,手感似橡皮,间质增宽,部分病猪肺脏呈红白相间,有硬结,切开有化脓灶,气管内充满白色泡沫黏液,胸腔积有大量液体,部分肺脏与胸壁粘连,有大量乳白色或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心包积液,绒毛心,全身淋巴结显著肿大,切面多汁,脾脏、肝脏等眼观变化不明显。

6-10周龄的保育猪除肺部出现病变外,少数可见肝肿大、出血及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部分猪体肢末端出现紫色。1-3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根据临床病史(流行特点、发病日龄、典型临床症状与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药物疗效等),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

可采集新鲜病死猪的肺、脾、肾、淋巴结等脏器进行可疑病毒的检测和细菌培养。应采用常规培养基和特殊营养培养基(如巧克力平板、X-V平板等)同时分别在需氧、微需氧或厌氧条件下培养,对培养菌全面筛查,以防漏检某些营养要求高、培养条件特殊的致病菌。应用PCR和RT-PCR的方法,能快速、准确检出在PRDC的各类病毒,如PRRSV、PCV2、PRV、SIV、HCV、PRCV等。

PRDC是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及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更困难,任何一种疾病可对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目前,对本病尚没有特效疗法。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建立一整套高效的管理策略。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宿主的抗病能力入手,防治并发或继发感染,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完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重点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并将其落实到猪场管理的各个环节,控制外来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减少猪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以最大限度的把病原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由于PRDC具有高度的接触性传染性,可通过粪、尿、鼻液等传播,因此,要重视消毒工作,消毒可选用复合醛、氯制剂、复合碘及过氧化物等,按有效浓度,猪群隔天或每周消毒2-3次,场区一般每月消毒1次。新引进的种猪要隔离21-28天,确保健康无病,方可与原场群混群。及时淘汰无治疗价值、传染性强、无药可治或疗效不佳的病猪和僵猪,防止疫病传播。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入,人流和物流要实施单向流动。

(2)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控制疫苗免疫次数,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进行混养。做好平时的清洁卫生和通风换气、饲养密度科学合理。冬季加强保温防寒,夏季注意防暑降温,保证猪群不同时期的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通过提高猪群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水平,每天供给猪足够的饮用水,提高断奶猪的采食量。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饲料要防霉、除霉,被霉菌污染必须放弃。可在饲料内添加0.4%的生物活性肽,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和生产性能,能有效地克服仔猪断奶应激,增强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3)做好重要疫病的免疫预防工作: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大多属于条件性传染病,在呼吸道受到损伤时才侵入到损伤部位定居、增殖而致病。因此,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相关免疫接种,尽可能通过免疫母猪获得母源抗体的方法为仔猪提供保护。同时,猪场应注意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等重要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

(4)做好药物防治工作:药物对细菌性病因引起的PRDC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要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做到早用药、剂量足、疗程够、时机恰当。对病重猪应放弃治疗做无害化处理。繁殖猪群(包括种公猪)是重点。怀孕母猪及分娩前后是关键,此时措施得力将有助于切断或减少垂直传播。对新生仔猪可用长效广谱抗菌药物做好保健计划。仔猪断奶或转群应激时,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和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抗应激药物。一般而言,复方联合应用效果明显好于单一药物,可对不同病原体选择恰当的药物,选择用药2-3周。药物的使用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哺乳仔猪可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和药物控制,如长效土霉素,对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如发生PRDC的猪场,可采用饲料中添加药物的方法进行预防,常用组合是支原净(mg/kg)+金霉素(mg/kg)+阿莫西林(mg/kg)或支原净(mg/kg)+氟苯尼考(60mg/kg)/加康(g/t),在断奶仔猪连用14天,保育舍转群后连用1周、母猪产前和产后各一周、育肥猪可在13、17周龄各使用一周,对PRDC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对个别病重猪要通过直接注射给药。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1周后,可用伊维菌素粉剂(有效成分为2mg/kg)的饲料拌喂一周,间隔7-10d再喂一次。此外,采集本场的健康老母猪或健康商品猪血清,在仔猪断奶前一周腹腔注射3-5ml,有一定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dwh/13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