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偶可见成人发病。全年均可发生,一般发病高峰在5-7月。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及不结疤的特点。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传播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7-10天。

轻症手足口病患儿具有自愈性,但少数患儿可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具有致死性,存活患儿也可留下后遗症。

(一)手足口病发病有以下特点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具有下列之一的即可确诊

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出现以下表现应警觉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5、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

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以下







































?北京根治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zz/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