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期的关键技术一

小麦播种期的关键技术(一)

随着气温的下降、玉米的采收,各地陆陆续续开始了小麦的种植。每年的小麦种植时节,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早播、晚播、浅播、深播、稠稀、黄弱苗等,掌握好播种期关键技术,能有效避免或减轻上述问题的发生。

秋播小麦的生长周期大约在-天,因品种和地域略有差别。基本上都是国庆前后开始播种,六一前后收获。超长的生长周期,也就要求我们在播种期特别注意,随话说“三分种、七分管”,今天咱们就说一下小麦播种期的关键技术:

1、秸秆还田

目前,除部分玉米秸青贮喂牛外,大部分均粉碎后直接还田。秸秤还田技术在一些地方运用已15年以上,晚的地方也在7年左右。在秸秆还田的过程中,要选择马力大、配套的农机设备,提高精科粉碎还田、整地和播种质量,秸秆切割的长度控制在3-5公分比较适宜。

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清除出病残株之后,其他的秸秆建议还田,同时配合着微生物菌剂一起使用,加快秸秆的分解和土壤的改良。

2、施足底肥

在小麦苗期,应用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

在施肥过程中,磷肥、钾肥、微肥、有机肥全部用作底肥。

高产田:50%氮肥做基肥,50%氮肥做追肥,以控氮磷、增钾、配微为主,要重点强调有机肥的施入,亩施公斤;

中产田:60%氮肥做基肥,40%氮肥做追肥,以稳氮磷、补钾、配微为主;

低产田:60%氮肥做基肥,40%氮肥做追肥,以增氮磷、增底、降追为主。

3、足墒播种

从含水量分为四种墒情,

1)饱墒,土色深暗,用手捏之成团,抛之不散,可搓成条,手上有明显的水迹,饱墒是适合耕翻整地的上限,土壤有效含水量最大。

2)适墒,土色深褐发暗,手捏成团,抛之破碎散开,手上留有湿印。适墒是小麦播种最佳的土壤墒情,适墒播种是保证苗齐苗匀,实现一播全苗的主要环节,是增强苗期抗旱抗冻能力、实现壮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

3)黄墒:土色较褐色墒浅,一般发黄,手捏也能成团,落地散碎,捏后手上微有湿印,有凉爽感。黄墒虽能耕作播种小麦,但土壤水分不足,必须及时搞好保墒工作。

4)干土,土色灰白,土块硬结,细土松散。没有小麦可吸收的水分,不适宜耕作和播种。

足墒播种是小麦萌发和齐苗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三点:

1)播前如无大的降雨,一定要浇足底墙水,不宜抢墒播种。玉米成熟较晚的,提倡玉米收获前洇地,起到一水两用的作用,确保小麦适时适墙播种。带茬洇地或收获前灌水,一般亩需水20-30方。

2)抢墒播种往往由于缺墙造成出苗不齐,缺苗断垄。而补灌蒙头水或满月水不仅达不到苗全、齐、匀、壮的目的,又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蒙头水或满月水亩灌水需50方以上。

3)若9月降雨较多,在20mm左右,仍需灌后播种。

4、精细整地

随着常年的种植,不科学的整地,土地的犁底层越来越浅。犁底层是指,受旋耕机、犁等作业机组耕作、压实,在土壤耕作层下形成的紧实亚表层。位置、厚度:在土壤深度10-15cm处,厚度8-12cm

在小麦种植整地过程中,我们要适当打破犁底层,适当深耕。深耕深度要达到20cm以上,旋耕至少两次,深度15cm。不漏耕、不留死角、搭好茬。耕后要及时擦耙、镇压。连续旋耕3年以上的,应深耕20厘米,或深松25-30厘米。最近3年内深耕或深松过的,可旋耕2-3遍,使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确保旋耕质量。

深耕或旋耕后要及时耙糖或镇压,避免跑摘。要掌握好耙粉时机,避免形成坷垃,做到上虚下实,土地细平。

不管采用什么农技,在整地过程中要做到“早、深、松、碎、净、平”,最后要求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充足。

5、药剂拌种

随着农机跨区作业和种子的调运,病、虫、草害有扩大蔓延的趋势。特别是土传、种传病害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如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等。播种较早的地块,地下害虫时有发生,且难以防治。所以,小麦拌种越来越重要。

将干燥或湿润状态的种子,用含有粘结剂的农药组合物所包,使在种子外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强度的保护层,这一过程称为种子包衣,包在种子外边的组合物质称之为种衣剂。

常见种衣剂有效成分:

杀菌: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多·福、苯醚·咯菌腈、戊唑·福美双、戊唑醇、嘧菌酯、灭菌唑、醚菌酯、咯菌·戊唑醇、唑醇·福美双等;

杀虫: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等;

复配:苯甲·吡虫啉、戊唑·吡虫啉、吡虫·咯·苯甲、苯醚·咯·噻虫、咯菌·噻虫胺、噻虫·咯·霜灵、五硝·辛硫磷、苯甲·噻虫嗪等。

种衣剂的合理使用,能够做到“一次包衣,一季受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lc.com/wacs/1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