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硬结病 > 疾病预防 > 温故知新校园战痘论痤疮五形辨 >
温故知新校园战痘论痤疮五形辨
11月7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彭欣老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校园战‘痘’——论痤疮‘五形’辨治”的精彩讲座。老师用平易近人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常见痤疮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彭欣老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经方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济南中西医结合协会会长。主持及主要参与国家与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医药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及科研奖励8项。老师的主要主要研究方向:经方应用与现代研究、临床合理用药与新处方研究。在经方研究中传承名师学术,以经典理论指导临证制方用药,在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亚健康调理中,形成了诊疗特色与优势。
1痤疮的定义及发病原因定义: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临床上以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和瘢痕为特征,易反复发作。
2痤疮的分型表现痤疮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型,西医上把其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①结节型:多发于两颊,浅红或暗红色,有显著隆起,半球形或圆锥形。
②丘疹型:高出皮肤的局限性突起,小如针头,大如黄豆,一般会冒白尖。
③囊肿型:红肿,内有脓液,但是不冒白尖,有时会有浓汁流出。
④脓包型:多由丘疹演变而来,先成豌豆大水泡,约1-2日演变成脓包。
⑤结节/囊肿型:结节型未及时治疗,导致痘痘恶化成为囊肿,两者并存。
⑥丘疹/脓包型:丘疹型未及时治疗,导致痘痘恶化成为脓包,两者并存。
⑦聚合型: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痘痘症状,皮肤有一定皮损,症状较为严重。
⑧白头粉刺:白头粉刺多发于面部,为米粒大小半球形白色小皮疹,质硬。
⑨黑头粉刺:黑头粉刺又称开放型粉刺,痘痘表面呈或大或小的黑点。
3痤疮——西医诊断1、病因病机:
①微生物感染以及局部炎症介质、免疫、局部角质化。
②内分泌失常(雄、雌激素),遗传与环境等。
2、诊断标准:
①一般青春期开始发病,呈慢性经过。
②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皮损为白头或黑头粉刺、毛囊性红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常伴有皮脂溢出。
4痤疮——西医治疗西医在治疗痤疮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抗生素:抗菌药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细菌,常用口服药有四环素、米诺环素、阿奇霉素等,外用有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过氧化苯甲酰,但应与维A酸类药物同用,且不与口服抗生素同用。抗生素治疗痤疮疗效确切,但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明显,导致药物疗效降低。
2、维A酸类药物:异维A酸是目前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对严重痤疮疗效更佳。维A酸具有角质溶解、中度抗炎作用,能提高其他合用抗痤疮药物的穿透性。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黏膜干燥、唇炎、面部红斑,久用可有肝损害、骨质疏松、骨生成迟缓、致畸,还会引起抑郁等。外用维A酸如阿达帕林(达芙文凝胶)是轻、中度粉刺性痤疮和炎症性痤疮的首选治疗药物。
3、还有抗雄性激素类药、微量元素疗法等。
5痤疮——中医认识古称“肺风粉刺”、“面疱”、“酒刺”、“暗疮”等,病机有内外两方面:
1、外因主要有四点:
(1)感受风寒,阳气内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唐代王冰注解详细地描述了其皮损的形态及治法。
(2)风热致病,郁结不散。《诸病源候论》:“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外科启玄》:“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
(3)饮酒生热,与风冷相博。《诸病源候论》:“酒皶候,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
(4)气血不和,虫得而生。清代开始认识痤疮的发生与虫毒有关,《石室秘录》:“粉刺……然皆气血不和,故虫得而生焉。”
2、内因主要有三点:
(1)体虚不足。《诸病源候论·嗣面侯》:“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等均有“因虚作之”“虚肌使之然”的阐述。
(2)肺经血热。《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粉刺属肺,皶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外科大成·肺风粉刺》中说:“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
(3)冲任失调。《肘后备急方》:“年少气充面生皰疮”;《普济方》收载多首方剂方名涉及“年少气盛”、“少年面上起细皰”、“年少气盛面生皰疮”等内容。
6痤疮——中医诊断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试行版及版)——粉刺(寻常性痤疮)
1、诊断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8-94》)
(1)主要症状:初期在毛囊口呈现大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成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
(2)次要症状: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3)病程较长,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具备主症,一个次症,结合病程即可确诊。
2、证候标准
(1)肺经风热证:黑头或白头粉刺,红色丘疹,可伴少量小脓疱,或有痒痛现象。可伴有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的症状。
(2)脾胃湿热证:皮肤油腻,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或有结节。可伴有口臭、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的症状。
(3)痰瘀互结证: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反复发作,容易形成疤痕。可伴有大便干结。舌质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腻,脉弦滑的症状。
(4)冲任不调证:女性患者,月经前皮疹加重,皮疹多发于口周或下颌,或伴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乳房、小腹胀痛,舌红,脉细或弦的症状。
经数据统计,四种证型涵盖率达99%,其中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占56%。(南方医科大学杨柳教授)
3、治疗方案——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疏风清肺。
推荐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赤芍、焦栀子、蒲公英、野菊花、双花等。
中成药:栀子金花丸等。
(2)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合泻黄散加减——茵陈、石膏、栀子、藿香、防风、赤芍、苍术、黄芩、黄连、生苡仁、生甘草等。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金花消痤丸等。
(3)痰瘀互结证:化瘀散结。
推荐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夏枯草、半夏、陈皮、海藻、生苡仁、连翘、浙贝母、黄芩、桃仁、赤芍、皂角刺等。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小金丸、丹参酮胶囊等。
(4)冲任不调型:调理冲任。
推荐方药:二仙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黄柏、知母、丹皮、生地、泽泻、仙茅、仙灵脾、香附、郁金、白花蛇舌草等。
(5)外治法与针灸治疗等:中药面膜、中药外洗、中药外搽、中药熏蒸、剔痤清疮、中药离子导入、针灸(体针、耳针、刺络拔罐、火针等)。
7彭欣老师的理解和体会治疗体会:痤疮是外在因素与特定生理内因的复合作用的结果。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发病与雄激素的分泌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免疫应答、心理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雄激素主要成分睾酮能促进皮脂腺细胞增生分泌,并促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进而阻碍皮脂分泌。脱落的毛囊壁上皮细胞与皮脂混合,堵于毛囊口,继发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发为痤疮。
中医对于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首倡外邪袭表,郁滞卫阳,以成痤疹。《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关于“肾气盛”、“天癸至”等生理过程的论述,也为认识痤疮病证的体质内因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促使后世逐步形成了痤疮成于内外合邪的观点。
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为病甚多情欲,常能煽动相火,相火亢盛则阴阳失调,痤疮遂生。”
葛洪《肘后备急方》:“年少气胜,面生疱疮。”
天癸+相火+外邪=痤疮。
青春期:内分泌+外在致病因素/相火+外邪=痤疮。
8彭欣老师对痤疮的论治金银花,蒲公英:常用清热解毒,消疮散痈药。
绞股蓝:既能清热解毒,还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能活化人体正常细胞,抑制肥胖,调节内分泌,消炎等。特别是有明显的调节脂质代谢作用,能调节皮脂分泌,减轻面部油腻感。现代研究表明,绞股蓝主要成分——皂苷,能抑制脂肪细胞合成,降低血脂,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与动脉粥状硬化。绞股蓝皂苷能够增强血液中SOD的活性以达到抗衰老的目的,绞股蓝多糖能增强免疫调节能力。
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云:“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丹参入血分,清散血中郁热,用于热毒瘀阻型痤疮有良好的疗效。现代研究表明,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含有雌激素样活性,能减少皮脂分泌。丹参酮有抗炎作用,对脓包型痤疮有良好的疗效。
以上四药,具有调理皮脂分泌、抗炎、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疗痤疮,并降低复发率。
9痤疮——五形辨治1、米痤:
病证要点:痤疮如粟,粒小色白(或灰白),隐隐不透,微痒不痛,面白无华或痿黄。常伴有畏寒、乏力等风寒外束、肺卫郁滞或寒湿困脾征象。
治则:宣肺开腠散结
方药:三子养亲汤+泻白散加减(苏子,炒卜子,炒杏仁,白芥子/王不留,决明子,地骨皮,桑白皮,忍冬藤,绞股兰,黄芪)。
2、粉痤:
病证要点:痤疮初起,红肿痒痛,粉疹白头,风热面赤。《医宗金鉴·肺风粉刺》:“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其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
治则:清热疏风散结
方药:荆芥连翘汤(荆芥,连翘,赤芍,酒当归,川芎,桔梗,黄芩,山栀,防风,枳壳,柴胡,甘草,丹参,忍冬藤,公英)。
3、湿痤:
病证要点:痤疮多脂,易发囊肿,或水泡渗出,皮肤油垢,“如油入面”,胃脘满闷,呕恶口臭,大便粘滞,带下气腥,舌苔厚腻,脉实滑或滑数。常伴有中焦脾胃、肝胆湿热或痰热征象。
治则:清热利湿散结
方药:自拟苓皂茵陈汤(土茯苓,皂角刺,茵陈,栀子,酒军,桑白皮,黄芩,蒲公英,苍术,丹参,忍冬藤)。
4、脓痤:
病证要点:痤疮脓头、脓疱,或脓性囊肿,疮形肿大,红热胀痛,面赤口渴,或有发热,便干溲赤。舌苔黄腻或黄厚干,脉滑数或洪大而数。
治则:清热利湿散结
方药:五味消毒饮+神效托里散加减(双花,野菊花,公英,地丁,紫背天葵,当归,忍冬藤,黄芪,生甘草+赤芍,丹参,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等)。
5、郁痤:
病证要点:混合型痤疮,痤疮脓疱、囊肿、结节,疮形肿大,红热胀痛,面赤口渴,或有发热,便干溲赤。舌苔黄腻或黄厚干,脉滑数或洪大而数。
治则:清热利湿散结
方药:自拟消痤越鞠汤(越鞠丸加减:莪术/神曲,郁金/香附,栀子,川芎,苍术+白花蛇舌草,地丁,皂刺,女贞子,浙贝,白芷,绞股兰,海浮石)。
10痤疮——治疗体会(1)内外兼治:内治调体质,外治散结肿。
(2)辨病辨证:郁滞为共性病机,证有火湿瘀、肺肝脾之不同。
(3)药疗食疗:治疗与忌口。
结语讲座的最后,彭欣老师还对痤疮防治的注意事项做了完整的解说,并把“有时候一些可引起痘痘的诱因我们惹不起,但是我们躲得起”作为结语送给大家,讲座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
中医学院—新媒体中心
图文来源:学生教学信息中心
编辑:刘琭
技术:孙龙凯
主编:朱国梁
赞赏